从那一年往前推30年,索尼的创始人盛田昭夫也曾经体验了类似感受。1953年盛田昭夫第一次去美国,高速发达的美国经济使他感到窒息。盛田满腹疑虑:一个小小的日本公司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国家里是否有生存的机会?当时的日本制造,基本与小饰品及廉价仿制品联系在一起。接着他去了德国,而战后德国的强健,也使他沮丧。当后来到了荷兰参观飞利浦公司,他惊奇地发现这个闻名世界的大企业集团总部,竟然设在古镇艾恩德霍枫(EINDHOVEN),这里的规模和生活节奏使他觉得容易对付,心情也舒畅起来。飞利浦启发了他:公司地点不重要,建立一个国际知名品牌至关重要。
盛田昭夫到美国考察后的第二年,就携带SONY便携式收音机从美国开始了他的全球化之旅。而张瑞敏从怀梦到跨入美国则整整等了15年。直到1999年,海尔在美国的销量已经突破了20万台的盈亏平衡点,张瑞敏才决定在美国安营扎寨。
索尼当年放弃赢利多的代工,转而做风险大的品牌战略,给了张瑞敏很大启迪。盛田昭夫“全球化考虑,本土化入手”的思路更是影响了张瑞敏的企业思维。据此,海尔制定了全球化的三步走战略,“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走出去”——靠创造差异化需求、运用差异化的战略走向国际市场;“走进去”——用本土化的战略,进入当地大流通渠道;“走上去”——当地融资、融智、融文化,创出当地消费者认同的一个世界品牌。按着张瑞敏的说法,海尔的全球化迄今只走了一步半。
张瑞敏和盛田昭夫,都是重直觉而轻理论体系的商业巨子。他们真切感受到的东西,比多少理论论证都更有决定意义。
以“失误”为索尼拓展疆野,
以“正确”为海尔锻造模式
盛田昭夫在索尼有着完美的开场与中场,以及备受争议的终场。他留给索尼最大的遗产是一笔看上去荒唐透顶的并购。1989年9月25日,索尼斥资48亿美元,对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以及关联公司进行并购。年初哥伦比亚的股价为每股12美元,索尼的出价却是每股27美元。到1994年9月30日,哥伦比亚累计亏损31亿元,对索尼财务状况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或许跟这个并购案有关,盛田昭夫于1992年中风,从此不再参与索尼任何的经营管理。
同时代人没想到,这笔巨大亏损的并购,竟然是盛田昭夫留给索尼最有价值的一笔遗产。当时,盛田已洞见了未来世纪索尼赖以存活的根基——视听娱乐。直觉告诉他,今日的索尼,虽然遇到了困难,但是围绕着家庭视听娱乐而展开的完整产业链和从内容、渠道、网络到终端的商业体系,必将使索尼摆脱危机,家庭电子娱乐霸主地位很难被撼动。
而对宏观趋势比较淡漠的张瑞敏,熟悉生产制造和销售渠道,他醉心于模式的锻造。“我们在全球市场取得胜利的发展模式是什么?我们又为什么非要确定一种发展模式?又怎么样去做好这个发展模式?”张瑞敏不断这样追问自己和海尔。于是,海尔有了精致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其“人单合一”发展模式更被国际管理界誉为“号准全球商业脉搏”的管理模式。据说,“这是张瑞敏对海尔未来全球竞争力之源的最新思考与创新设计。其间,包含了远见、睿智,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