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所在位置:论坛首页 -> 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 -> HR专业资料下载分享区 -> 人力资源管理 -> [转帖]华为资讯新闻合集
回复
 标题:[转帖]华为资讯新闻合集
admin
等级:HR经理
权限:管理员
积分:2042
金钱:2047
声望:1086
经验:1086
发帖数:700
注册:2007年4月2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 删除 引用 第12楼
据了解,华为2002年公布当年虚拟受限股的执行价是每股净资产2.62元,2003年为2.74元,至2006年,每股净资产已达3.94元。 

  高持股带来的高收益,直接导致华为新员工对工号靠前的“员老”有看法。他们认为不少老员工已成为“公司的贵族”,坐拥丰厚期权收益,而少了进取之心。这或许正是任正非借机调整已根深蒂固的华为“工号文化”的根本原因之一。 

  事实上,华为在历年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及员工绩效评估中,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保持员工持续创造力。同时,在近两年的华为文化梳理中,任正非不止一次在《致新员工书》、《天道酬勤》、《华为的核心价值观》等文中提到华为一贯强调的“危机意识”。 

  “以奋斗为本的”已经成为华为的企业文化。 

  优化人力资源不仅仅是“辞职再上岗” 

  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高效运作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公司此次“革命性”的做法,不少华为员工表示理解,“符合公司一向行事风格”。华为历年进行了一系列的人力资源制度变革以配合公司全球业务拓展的需要,包括“人岗匹配”和“定岗定薪”的薪酬制度改革,以及员工福利和保险保障制度的改革等,其目的就是保持企业的活力。 

  在华为人力资源调整中,经历了两次大变革:1996年,以华为董事长孙亚芳为首的华为市场部中高层“先辞职,再重新竞业”,市场部干部全面“洗牌”,不少干部做回了普通员工;2003年,公司中高层集体“申请降薪”,起因是2002年前后,电信业低迷使华为业绩首次下滑,任正非率先给自己降薪,之后有超过300多名干部主动申请降薪10%,与企业共渡难关。 

  任正非惯用运动的方式解决干部管理中面临的难题。但此次行动的规模和对象与历史不同,是一次牵涉所有员工的大调整。人力资源业内人士分析,“前两次都是针对干部,解决‘能上能下’的干部管理体系短期问题;而这一次则涉及到整体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调整,解决的是今后长期的人力管理问题。” 

  有观点认为,无论就人性还是资本的自然属性而言,企业更关心“资方”自身的利益,如果员工们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利润的最大化将有可能被削弱。因此,如果某种方式能令员工更加积极工作,减轻企业负担,创造更大的价值,高管们自然会义无反顾地选择施行。 

  作为上世纪80年代成立的一家老企业,华为员工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文化素质,企业的员工管理和收入分配机制都需要在新的时期,根据企业发展的新任务进行整合。这对于规范员工管理,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推动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员工收入是有利的。 

  但是,许多企业忽视了一点:员工也是企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之一,其利益也应尊重。 

  知名律师胡钢认为,华为是在“利用企业的自身优势,侵占劳动者的利益”。胡钢说,面对即将推出新的《劳动合同法》,华为开了不好的头,它在新法实施前利用一方(自身)的优势地位,侵犯另一方(员工)的利益。 

  华为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劳动力仍然供过于求的大形势下,企业高层毫无疑问掌握着用人的主动权,而员工则依然被惯性地排除于主流利益层之外,处在被动一方。为了保住工作,劳动者往往不得不接受企业种种要求,并表现得“主动”。但这种“非主观自愿”很难说是健康的劳资关系,也很难说算是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的成长与健康的劳资关系是同步的”。培育劳资共同体意识和劳资和谐气氛,有利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在稳定的劳资关系中顺利的进行。正是秉持这一信念,韩国大多数成功企业就制定了“终身员工”这一制度,许多优秀的中小企业还常常将企业的经营状况向自己的员工公开,通过经营者与员工之间坚实的人际关系实现劳资和解。而劳资间的相互信任,才能克服许多意想不到的经营危机。

 如今,华为列车正加速度前行: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656亿元,同比增长45%,海外销售额所占比例突破65%。华为人士透露说,2007年其收益还会保持30%-40%的高速增长。处于追赶国际一流征程中的华为,保持内部活力与建立健康劳资关系是同样无法回避的课题。
祝各位早日实现职业生涯的辉煌!
2008-4-4 20:51:04 顶部
admin
等级:HR经理
权限:管理员
积分:2042
金钱:2047
声望:1086
经验:1086
发帖数:700
注册:2007年4月2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 删除 引用 第13楼
******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海尔PK华为谁更牛
2008/2/14/10:19  来源:中国营销传播网
********
**

    海尔和华为都是在国内国际化做的比较早和比较好的企业。海尔在05年对外就传播“1000亿,世界的海尔”。全球销售额是1000亿人民币,海外销售大约在100亿元左右。占整体销售额的10%左右。华为海外销售额在2005年达47.5亿美元,占同期全球销售额的82亿美元的58%。产品销售已达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

    判断一个公司是否国际化,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其海外销售额占全球销售额的1/3以上的话,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从这个角度评价,华为已是个真正国际化的公司。华为已把国内销售总部降格为与海外其它八个地区总部平行的中国地区部,可见华为国际市场在华为的重要性。而海尔国内销售仍占大头,海外销售的话语权还不大,是一个还在国际化征途上的公司。 **

    海尔和华为开始国际化的时间点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在95年左右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已经经过了十几年的国际化历程,为何在国际化方面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

    海尔是家电行业,华为从事的是通信、IT行业,海尔销售的主要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家用耐用消费品(CONSUMERGOODS),主要是通过大卖场销售。而华为销售的是针对运营商使用的通信系统,属于基础设施的资本性产品(CAPITALGOODS),一般是用户通过招标直接先客户采购。虽然,这两个企业在行业背景、产品、渠道等方面有巨大的差异,但在国际化方面还是有可比性的,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华为和海尔的国际化进行比较和分析: **

    一、国际化战略的路径选择:海尔“先难后易”PK华为“先易后难” **

    海尔“先难后易”的国际化战略简单的说就是先打开发达国家市场,后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战略。按海尔的说法,到消费者最讲究、最挑剔的市场,到强者如林的成熟市场,摔打历练,才能迅速成长,占领制高点,然后,居高临下,进入其它市场。海尔先后在美国和意大利等地建立了工厂。笔者在服务海尔海外的时候,对这个战略持怀疑态度,从海尔的海外实际的运作情况来讲,这个战略运作的也不是很成功。海尔虽然在美国有工厂和贸易公司,但在美国市场一直没有占领主流市场,只是在细分市场上小有斩获,在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的表现也是差强人意。打个形象的比喻,先难后易,就像让刚毕业的小学生去参加高考一样,结果可想而知。这个战略“看上去很美”,逻辑上也好像成立,但实际操作的效果并不理想。华为国际化采取的是务实的“先易后难”的战略。华为的任正非是“学毛标兵”,他的国际化战略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海外”翻版。华为的国内市场也是通过先做县城再做城市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创建起来的。这种“先易后难”的战略与其说是华为的主动战略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战略。因为华为当时不管在产品、技术、人才、综合实力上和强大的国外竞争对手都差距悬殊,正面较量的话,凶多吉少。针对当时的市场情况,东方不亮西方亮。欧美跨国公司吃欧美市场的肥肉,华为先去啃亚非拉的骨头。不能正面碰撞就侧面迂回。96年华为启动了拓展国际市场的漫长之旅,起点就是非洲、中东、亚太、独联体以及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在经过长达10年的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磨砺和考验后,华为的产品、技术、团队、服务等已日趋成熟,完全具备了与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竞争的强大实力。华为才陆续登陆欧洲、日本、美国市场。农村包围城市的“先易后难”的战略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

    对大多数想国际化的企业来说,要根据自己实力、竞争对手比较、国际市场的情况来具体确定自己的国际化路径战略。笔者人为,对大多数初出茅庐的国内企业,华为的国际化战略是可以参考的正确选择。
   二、国际化人才战略:海尔“三融一创”PK华为“输出革命,赤化全球”

**

    企业要国际化,必须要有开拓国际市场的国际化人才。海尔在国际化人才战略上基本上是“拿来主义”,集中体现在海尔的“三融一创”上,即:融资,融智、融文化来创立品牌。海尔国内从事国际市场开拓的销售人员加上各产品部负责海外销售的人员,加起来也不过数百人。海尔海外的销售管理模式基本是采用区域的代理制为主。在当地成立的独资或合资的销售公司雇佣的绝大部分是当地的职业经理人。海尔负责海外销售的人员大部分是以商务出差的形式去管理海外市场,常驻海外的人员很少。基本是依靠当地的职业经理人来经营和管理。这就是“三融”里的“融智”的具体体现吧。海尔这种依靠当地人才的国际化人才战略笔者认为,在国际化发展的初期阶段是有问题的。大多数的欧美、日韩跨国企业,它们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人才战略步骤一般是这样的:第一步从国内培养本国的国际化人才输出派驻海外市场;第二步本国的人才培养当地优秀人才;第三步逐渐实现人才当地化、本土化,只有部分高层职位由本国人员担任,甚至全部本土化。这个过程要根据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持续五至十年的时间。笔者以前服务过的松下公司和沃尔玛公司人才的彻底当地化都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才完成。韩国三星目前在中国市场驻在的韩国人员据说也有上千人之多,它的本地化还在进行当中。海尔的国际化人才战略看似走了一条捷径,实际上是绕了一个大弯,最后还得从头再来。海尔过早的去依赖海外市场当地的职业经理人,而不是花大力气培养自己的国际化人才,弊端是很多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海外市场不受控。海外的各分支贸易机构成了游离于总部管理之外的,割据一方的诸侯。笔者服务海尔海外的时候,就真切的感觉到了这种人才模式的弊端。而华为的人才战略上走得是和很多跨国企业相同的路径:先从国内大批的向海外输出人才开拓国际市场。据说华为在海外工作的有一万人左右,占其员工总数的1/4强。华为几乎将其所有的高层管理者“驱逐”到海外去开拓海外市场。华为人把这种人才战略形象地称为“输出革命,赤化全球”。华为海外市场的销售业绩基本上是由中国派驻的华为人做出的。当然,中国的人力成本比国外的相对便宜是一个因素,但绝不是华为在海外市场用自己人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中国的电信市场已经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市场,经过国内市场磨练的华为市场人员,放到海外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同样能征善战。二是在国际市场开拓的初期,使用自己的人才,能与总部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便于总部的直接管理,有很好的执行力。当然,随着华为国际化的深入推进,华为要走国际化人才战略的第二步,培养当地的优秀人才,开放更多的高级职位给当地人才,让当地人才逐渐替代华为派驻的人员。只有这样,华为才能持续保证国际化竞争优势。反观海尔,其国内市场人员和海外人员基本上是不流动的。家电行业其实在中国也是一个已经充分竞争和国际化了的市场,海尔完全可以抛弃部门墙,把国内的优秀市场人才大批输出到海外,让他们在海外,像国内市场一样,开疆拓土,建立完全受控的海外销售和市场体系。 **

    三、国际化文化战略:海尔执行力文化PK华为狼性文化 **

    海尔文化和华为的企业文化在中国企业里都是独树一帜,很有特色的。海尔文化的精髓是它的执行力文化。对市场、对用户需求都要“迅速反应、马上行动”。讲究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上级对下级的绝对权威。这种文化也被民间丑化为“骂人文化”。这种文化对海尔在国内市场的成功,笔者认为,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包括海尔等国内品牌,面对国外大品牌的激烈市场竞争,在产品、技术、实力等方面差距悬殊的情况下,只有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快速满足市场需求,快速对应市场变化,才能够生存和发展,否则很容易被淘汰出局,中国的家电发展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海尔在美国市场上推出的下拉抽屉的麦克冰柜,就是海尔迅速对应海外市场顾客需求的一个生动案例。华为的土狼文化在华为国内市场的成功上也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面对强手如林的国际通信巨头和被瓜分殆尽的“七国八制”的电信市场,华为人非常崇尚狼性文化。狼有三种特性:一是良好的嗅觉;二是反应机敏,三是发现猎物集体攻击。华为人发挥他们的土狼精神,对市场猎物有机敏的嗅觉,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为获取猎物不择手段,不计后果。不管是海尔的执行力文化和华为的狼性文化都面临着在国际化阶段如何在海外推广和落地的问题。因为这些文化都是在中国市场和企业发展的特殊土壤里培育起来了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海尔和华为都要向他们优秀的跨国公司同行学习,如何尽快地凝练和总结出能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保证企业基业长青,能在全球推广的企业的核心文化理念,如企业的愿景,企业价值观,使命等核心文化理念。只有具备优秀的文化理念的企业像IBM、HP等,在国际化的征途上才能如虎添翼,战无不胜。

祝各位早日实现职业生涯的辉煌!
2008-4-4 20:56:57 顶部
admin
等级:HR经理
权限:管理员
积分:2042
金钱:2047
声望:1086
经验:1086
发帖数:700
注册:2007年4月2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 删除 引用 第14楼
******
内部大揭秘:华为员工的待遇真相
2008/1/28/14:25  来源:新浪
********
**

  总部在深圳,人员共约3万,2003年销售额327亿,2004年销售额462亿,利润在10%左右。

**

  [笔试面试]

**

  笔试基本上都是一些技术上的基本功,可能最后一题会考你的逻辑推理能力,诸如FuErMoSi侦探判断几个人中谁说谎的问题,如果学过离散数学会对你有点帮助。?

**

  笔试通过的话就是项目经理面视,问一些工作经历和打算(可能还会有部门经理talkwithu)。最后是人事部的头问一个技术无关的问题,如:生平何事自认为最成功最有自豪感。

**

  [待遇]

**

  现在进华为待遇并不高,大概与市场价持平或略低,应届本科生3500左右,应届硕士4000左右,社招的本科3800到4500,社招的硕士4000到 5000。转正后会有一次调薪机会,50人里可能有1人,涨幅不超过500RMB,如果你不是巨牛,就甭指望了。每半年或一年部门会有调薪的指标,20人里可能会有1个,涨幅大概几百,不超过1000,如果你不是很牛,不要幻想一两年内工资会有变动,三五年工资没动过的员工遍地都是。当然,1999年以前来的老员工早已不在乎工资了,他们的股票才是大头,一年下来分红10万到几十万的都有,工资只不过是平时的零花钱。2001年后进来的就都没有股票了,而且待遇也低,感觉华为在向国企模式发展。员工工资下调的原因据说是华为已经放下了大公司的架子,不想再打肿脸充胖子,不再重视员工的待遇优越感,而是按照市场来进行定价和人员流动,体现的是公司压缩成本提高效益的思想,倒霉的当然也就只能自认倒霉了,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大量的人员变动。2003年到现在华为新招了4000人左右。现在仍然存在人员缺口。2000年到2002年进华为的基层员工目前工资在5500到8000不等,2003年到现在进华为的基层员工。

**

  目前工资在3500到5500不等。无住房公基金,每月800到1000(在深圳总部为1000)的补贴发到工卡里,可以在公司的食堂和超市消费,若要换成现金,要交20%的税。年终奖有3万、2万、1万不等,具体视所在产品的利润大小而定。工作满整年的才能拿到全部,年终奖要到来年的3季度末才发放。来年辞职的不会影响上一年年终奖的总金额。这一点基本可以放心,华为是大公司,很多事情都是制度化的,不象一些小公司。从华为出去后工资涨50%到100%是问题不大的,我的一些华为朋友中就有三个先后跳槽去了外企,有一个涨100%,另两个涨了50%,奇怪的是,他们外语都不怎样(也就4级水平,口语基本为zero),进外企后好象都是做的技术支持相关的工作。

祝各位早日实现职业生涯的辉煌!
2008-4-4 20:59:00 顶部
admin
等级:HR经理
权限:管理员
积分:2042
金钱:2047
声望:1086
经验:1086
发帖数:700
注册:2007年4月2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 删除 引用 第15楼
任正非写信谈华为员工自杀自残 华为员工自评很积极很正面
**
 
**
**

昨日,有媒体转载了华为CEO任正非在其内刊上刊登的一封写给华为员工的信,他在信中写道:“华为不断地有员工自杀与自残,而且员工中患忧郁症、焦虑症的不断增多,令人十分担心。”这是去年任正非写给公司党委成员的一封信。一经转载,顿时引来了网友的热议。

**

网友:任正非自扇耳光

**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员工积极、开放、正派地面对人生?我思考再三,不得其解。”对于华为员工不断出现的自杀、自残事件,任正非很迷惑。在媒体公开报道中,迄今华为已有6名员工非正常死亡,华为著名的“床垫文化”也因此受到质疑。

**

根据天涯论坛上 “人肉搜索引擎”的调查,任正非发出这封信的时间是在去年下半年,而之后的半年时间内,华为又有3名员工自杀身亡。任正非在信中倡导的“理解、欣赏和接受高雅的生活习惯与文化活动,使他们从身心上自己解放自己”,似乎并没有在现实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

这封信在网上一经曝光,立刻引起关注。网友madangle认为:“任正非的信,是自己给了自己一耳光”。

**

不过支持的声音依然存在,网友“中华天下”说,自杀只能说明自身的心理脆弱,受不了完全可以辞职,任正非已经做得很好了。

**

华为员工:很积极很正面

**

记者就华为CEO任正非对华为员工致信一事,采访了几位华为员工。其中一位李姓员工谈到,“这封信的观点很积极,引导的方向也很正确,我相信看了的人都会有所收获……面对国内外同产业竞争,想要做得比别人好,让别人追不上,有压力很正常。在这个社会没有压力肯定是不可能的,关键是看个人怎么排解。华为那么多员工,自杀的始终是个别。如果要像外面所说的企业文化或者公司制度有问题,那我觉得这个太不客观,至少我没有这么觉得。关于任总的这封信,我认为至少说明了高层在关心员工,在重视这个问题”。

**

而另一位华为员工也提到:“任何一个公司都有压力存在,任何一个公司也都可能存在情绪抑郁的人,这不仅仅是华为这一个公司存在的现象。任总这封信的效果不单影响我们华为的员工,现在网上也在关注,那么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是很好的”。

**

内幕声音:必须正面回答?

**

记者所采访的几位员工,不约而同的对此事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他们表示,任总的观点很正面,对华为员工的心理引导也是很正向的。面对社会上对于华为企业文化和公司制度的批评声音,接受采访的几位澄清道,外界对华为的看法并不客观,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将华为妖魔化了。作为国内一个技术领先的公司,存在压力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这绝不是华为的“专利”。他们还谈到,公司管理层很重视对员工心理的辅导,也在设法为员工减负。目前,大家的心态普遍比较正常,并无外界传言的那么 “抑郁”或者 “自闭”。同时他们表示,每个人都应该有承受压力的心态和排解压力的能力,压力不仅仅来源于工作,还有很多个人因素,把压力的来源通通归结给公司是外界对公司的误解。

**

华为员工的反应一片高昂。不过记者在华为工作的一位朋友私下透露,公司有规定,接受采访说到此类问题时必须正面回答。

**

老总观点

**

支持意见

**

任正非的做法是对的

**

“我觉得任正非这样做是对的”。一位女老总向记者表示。

**

在她看来,员工如果能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工作,不仅有利于本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作为像华为这样的大型企业,各级管理层都应该去关心下属,不仅仅是关心员工的工作,还应该关心他们的家庭和生活。

**

这位女老总还认为,企业和员工之间不应是简单的工作关系,员工应该把企业当成家,企业也应把员工当成大家庭中的一员。

**

在她的企业,公司管理层和员工之间就是一种互动关系,管理层干部可以去接受一些来自的员工的审议,并不只是一种高高在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

她最后强调,很支持任正非鼓励员工要积极乐观面对人生的行为。毕竟每个人的一生都很短暂,员工和领导者在善待别人的同时,也就善待了自己。

**

反对意见

**

这是一场秀!

**

“我不是很认可任正非的做法,我觉得这是他表演给华为员工的一场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老总称。

**

该老总称,任正非在内刊中写道,员工不能成为守财奴,丰厚的薪酬是为了过优裕、高雅的生活,而不是精神自闭、自锁。“这无非在说华为公司的待遇很好,华为如果真那么好的话,为什么会有接二连三的员工自杀事件发生呢?我觉得华为应该从中吸取一些教训”。

**

专家观点

**

公司有义务帮员工解决心理问题

**

“员工的工作压力不是员工个人的问题,公司应该有义务去帮助员工解决这些问题。”著名人事心理学专家、人力资源专家刘向明说,自己一直以来都很关注华为的情况。

**

刘向明分析说,华为员工出现的一些状况,同时也和深圳这座城市有关系。“深圳可以说是全国压力最大的城市之一,一种时间就是金钱的集体意识,让生存在这里的年轻人承受了更大的压力。”同时,华为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在工作中产生的压力无法释放,虽然高收入可以进行一些调节,但是没法从源头消除压力来源。

**

正如任正非在文中提到的一样,有些人会产生这样的状态,在公司受到了压力,在社会上便咄咄逼人,故意将自己的愤怒转移给别人,实际上这是在放大自己的心理不良状态。

**

刘向明认为,任正非自己个人早年的吃苦经历,也是华为员工承受着公司里巨大压力的原因之一。

**

对于任正非提到“不主张以组织的方式来实现员工的自我解放”,刘向明并不认同:“如果我是华为的HR,我会告诉任老板,应该由公司来组织,释放员工的压力,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激励”。

**

心理专家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教授黄颐认为,企业的管理法则和企业文化是一把双刃剑,重要的是,要让员工在工作中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员工在工作也应该注意自我调节,要时刻记住是为自己在工作

祝各位早日实现职业生涯的辉煌!
2008-4-18 23:47:23 顶部
admin
等级:HR经理
权限:管理员
积分:2042
金钱:2047
声望:1086
经验:1086
发帖数:700
注册:2007年4月2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 删除 引用 第16楼

任正非写给员工的信

**

要快乐地度过充满困难的一生

**

华为不断地有员工自杀与自残,而且员工中患忧郁症、焦虑症的不断增多,令人十分担心。

**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员工积极、开放、正派地面对人生?我思考再三,不得其解。

**

员工不能成为守财奴,丰厚的薪酬是为了通过优裕、高雅的生活,激发人们更加努力、有效工作的,不是使我们精神自闭、自锁。我们不要再把绅士风度、淑女精神当作资产阶级腐朽的东西,而自以粗鄙为荣。还应该看到欧美发达国家的人民的自律,它们的社会道德风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

欧美国家的人,大多数不嫉妒别人的成功,也不对自己的处境自卑,而且和谐相处。华为的员工有这个经济基础,也有条件比国人先走一步,做一个乐观、开放、自律、正派的人,给周边做个表率。但当前一部分华为人反映出来的现象恰恰相反。有些人表现得奢侈、张狂,在小区及社会上咄咄逼人,不仅自己,他的家人也趾高气扬;还有一部分人对社会充满了怀疑的眼光,紧紧地捂着自己的钱袋子……这些,都不是华为精神。

**

这些人是不适合担任行政管理职位的,他们所领导的团队一定萎靡不振。我们引导员工懂得高雅的文化与生活,积极、开放、正派地面对人生。人生苦短,不必自己折磨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同时也要牢记,唯有奋斗才会有益于社会。

**

人生是美好的,美好并非洁白无瑕。任何时候,任何处境都不要对生活失去信心。快乐的人生,无论处境多么困难,只要你想快乐一定会快乐。

**

人是有差距的,要承认差距存在。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要有满足感,不要攀比。

**

待遇和处境能一样吗?你们没有对自己付出的努力有一种满足感,就会不断地折磨自己,痛苦着,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这不是宿命,宿命是人知道差距后而不努力去改变。

**

我不主张以组织的方式来实现员工的自我解放,而是倡导员工自觉自愿、自我娱乐,通过自己承担费用的方式来组织和参与各种活动。公司不予任何补贴,凡是补贴的,只要不再补贴了,这项活动就死亡了。“青春之歌”是一个好的名字,一歌、二歌、三歌……各具特色,吸引不同性格与生活取向的人。员工在这些活动中锻炼了自己,舒缓了压力,也进行了有效的沟通,消除自闭和自傲。

**

只要这些活动不议论政治,不触犯法律,不违反道德规范,我们不去干预。一旦违规,我们可以对有关员工免除其行政职务以及采取辞退等方式来解决。总之释放员工的郁闷,应通过多种渠道,靠组织是无能为力的。

**

员工不必为自己的弱点而有太多的忧虑,而是要大大地发挥自己的优点,使自己充满自信,以此来解决自己的压抑问题。

**

我也曾是一严重的忧郁症、焦虑症患者,在医生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乐观,我的病完全治好了。我也相信,每个人都能走出焦虑症和忧郁症的困境!

**

华为是由任正非在1988年创立,起初的注册资金仅2.4万元人民币。一开始他在深圳从事程控交换机的代理工作。

**

1992年,华为公司开始从事程控交换机的研发工作。事实证明任的赌博是正确的,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成功地把电信产品价格拉下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国内厂商崛起,国外进口的程控交换机在中国市场上的售价从90年代初的每线300-500美元,下降到了1998年的50美元,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

**

随着国内通信市场的逐步瓜分,任正非开始考虑进军海外市场。他们沿用了开拓国内市场的经验:建立稳固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先从并不发达的亚非拉地区起步,建立办事处,通过驻外使领馆与该国电信部门取得联系,逐步占领市场。

**

2005年12月23日,华为与英国电信签署正式供货合同,全球顶级固网运营商的大门从此向华为敞开。2005年11月21日,华为与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沃达丰正式签署全球采购框架协议。2006年2月16日,华为和沃达丰联合宣布,华为将在未来5年内为沃达丰在其运营的21个国家提供定制手机。

**

床垫文化

**

华为在创业时有一个传统,叫“床垫文化”——几乎每个开发人员都有一张床垫。午休时,席地而卧;加班晚了不回家,与垫相伴。累了睡,醒了爬起来再干,一张床垫相当于半个家。“床垫文化”是华为精神的象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华为员工说,从进入公司第一天起,每个人就必须努力把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发挥到最大值。在不少部门,加班是个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在华为不懂得“鞠躬尽瘁”就无法“出人头地”。“企业文化就是鼓励加班,因为华为必须尽量缩短工程周期,才能与国际巨头竞争。”这位员工说。

祝各位早日实现职业生涯的辉煌!
2008-4-18 23:49:38 顶部
nihaos
等级:HR见习专家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1504
金钱:1504
声望:1504
经验:1504
发帖数:1504
注册:2019年10月19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 删除 引用 第17楼
点此打开链接!讨债公司/点此打开链接!蓝月传奇辅助/点此打开链接!蓝月辅助
2022-8-25 15:41:58 顶部
nihaos
等级:HR见习专家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1504
金钱:1504
声望:1504
经验:1504
发帖数:1504
注册:2019年10月19日
  资料   短消息编辑 删除 引用 第18楼
点此打开链接!讨债公司/点此打开链接!蓝月传奇辅助/点此打开链接!蓝月辅助
2022-8-25 15:42:51 顶部
 快速回复
  • 支持UBB,HTML标签

  • 高级回复

  • 操作选项: 评分 加精 解精 奖惩 设专题 设公告 解公告 固顶 总固顶 解固顶 结帖 解结帖 锁帖 解锁 移帖 删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