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则古典小故事非常值得一读,每每读来,每每受益。愿和各位同仁分享: ****话说陶渊明退归田园隐居以后,总有不少读书少年向他求教。 **一天,他家里来了位少年,行礼之后,非常诚恳地说:“小辈非常敬仰先生的知识,有心向先生讨教读书妙法,望先生指教。” **陶渊明一听这话便皱了眉头,他想责备少年幼稚可笑,在做学问时竟想找捷径。转念一想:少年是虚心讨教的,对晚辈应当循循善诱嘛!于是他严肃地说:“年轻人,常言说‘书山有路勤为径’,你可理解其中含义?” **少年听了似懂非懂,不很明白。陶渊明拉着他走到一块稻田边,指着一棵尺把高的禾苗说:“你聚精会神地瞧一瞧,看禾苗是不是在长高?”少年目不转睛地看了半天,眼睛都酸了,那禾苗却仍然和原来一样不见长高。他失望地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呀!” **陶渊明又把少年带到溪边的大磨石前问:“你看看那块石头,那磨损的马鞍一样的凹面,它是在哪一天被磨成这样的呢?”少年想一想,说:“不曾见过。” **陶渊明耐心地启发诱导说:“要你看禾苗,是想让你知道,虽然眼睛观察不到,但禾苗的确是每时每刻都在生长的。如同我们做学问,知识的增长也来自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我们自己也没有觉察到。但是只要持之以恒,就可以见成效。所以人们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少年点点头,说:“我明白了,这磨损的刀石是年复一年地磨损才成马鞍形的,不是一天之功。先生,我说的是不是?” **陶渊明赞许地点点头,接着说:“从这磨石,我们可以悟出另一个道理,‘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一旦中断,所学的知识会不知不觉中忘悼。” **少年一下子豁然开朗,叩首拜谢道:“多谢先生,小辈明白了‘勤学则进,辍学则退’的道理,从此再不妄想学习妙法了。” **陶渊明高兴地对少年说:“我给你题个字吧”。挥起大笔写道: **勤学如春起之苗, **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 **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少年恭恭敬敬地接过字幅,一直把它当作对自己勤学苦练的座右铭。 **盖烈夫体会: **1、这个故事不仅讲述了“勤学”与“辍学”的深刻道理,同时也体现了“师与徒”之间高超的沟通艺术。试问:如果陶渊明一本正经地坐而论道、庄严训示,那个少年会心悦诚服吗? **2、诲人、教人、传人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恰当的方式和方法。试想:如果陶渊明硬把那首诗塞给少年,其效果又会怎样?换一种方式、换一种思维就会别开生面、另有洞天。 **3、鹅卵石是不会出孵出小鹅的。培训的方式再好、再巧妙,如果对方没有虚心请教、真诚求学的愿望和激情,陶渊明就会变成“讨冤名”。因此,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内因通过外因起变化,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陶渊明的诲人的方法以及少年的学习态度都值得很好学习和思考。我们作为咨询师和培训师,就更加值得学习和思考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