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祺汪老师 |
|
等级:HR经理 |
权限:普通用户 |
积分:1149 |
金钱:1663 |
声望:555 |
经验:555 |
发帖数:563 |
注册:2007年7月2日 |
|
|
|
在人才流动问题上,近年来,中央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之后,国家又决定清除在人才流动问题上的“六大限制”。尽管如此,可以肯定的是,在人才匮乏的老、少、边、穷地区,在最需要人才的中西部,短期内人才蜂涌而至的“洼地”效应恐怕还难于形成。 欠发达地区经济要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不可能等到万事俱备之时。鉴于此,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更新人才使用观念显得尤为重要。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对科技一旦产生需求,将比十所大学更有力地推动科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人才使用观念的不断更新,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级人才的“跨地区、跨国界”使用已经成为可能。于是,一种崭新的人才使用新模式——“虚拟人才制”,在此背景之下,在互联网的催生下,借鉴美国戴尔公司的成功经验,首先在经济发展较快、技术力量薄弱的中小企业中产生了。 “虚拟人才制”以“虚拟科研所”为载体。“虚拟科研所”的运行机制是一种“双赢”的机制。核心企业以至少一种吸引力(如较强的资金实力、产品开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知名品牌等)吸引非核心企业(科研院所)加盟,通过组织“虚拟科研所”,核心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少的投入迅速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科研单位或个人以某种优势资源(或核心技术)的拥有者的身份加盟,通过参与项目合作、技术开发从中受益。 “虚拟科研所”主要的运作方式是:技术咨询、委托设计、联合开发等多种形式。在技术合作中,核心企业提供项目、资金,有条件的还派技术人员参与,企业成了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孵化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主体;“虚拟科研所”采取招标承包的方式,定人员、定时间、定奖励,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一旦目标实现,成员各奔东西。 “虚拟科研所”完全不受发起企业地理位置,机构人员编制的影响,加盟成员可以打破时空限制,以“客坐教授”、“访问学者”或者干脆通过互联网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参与。依靠“战”时聚,不战时“散”的灵活机制,“虚拟科研所”打造出完全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科研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成为“虚拟科研所”人才模式的显著特点之一。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拥有某种竞争优势的时间在迅速地缩短,为保持这种优势,“虚拟科研所”需不断地创新,包括创新技术、创新(增减)虚拟组织的成员等。因此“虚拟科研所”更像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虚拟科研所”这种全新的创新模式,对中小企业尤其对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经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有人说,中小企业面对跨国公司、大型企业,最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平等竞争的机会,而“虚拟科研所”,至少在技术创新的层面上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机会。改革开放二十年,聪明的深圳人抓住了每一次“稍纵即逝”的机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深圳人及早从“创新能力,先天不足”中惊醒,投资6800万元,建设了“虚拟大学园”。如今,“虚拟大学园”,已经成为深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可以说,深圳人又一次抓住了网络赋予他们的机会。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