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计分卡自提出以来,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代平衡计分卡阶段,即1986-1993年传统BSC时期。** 主要对片面依赖财务指标的观念提出置疑,认为单纯依靠财务指标衡量企业经营的好坏存在问题,并提出四个角度(即财务角度、客户角度、内部流程角度和员工学习与成长角度)框架,建议多方位评估企业,既要看结果,更要注重过程,设置均衡的衡量指标体系。这时它较多作为一个绩效评估的改进工具看待。 ** 2.第二代平衡计分卡阶段,即1993-2001年BSC+MAP(Strategy Map,战略图)时期。 ** 这一时期运用了战略图工具来解决如何筛选和归类衡量指标的问题,提出衡量指标要与企业特有的战略意图结合,企业应根据自身价值设置具有战略意义的衡量指标体系。如果不能准确地通过战略图来描述、明晰自身战略,就不能通过BSC正确地衡量、沟通战略,也就不可能形成有效地执行战略的管理战略体系。 ** 3.第三代平衡计分卡阶段,即2001年起BSC+MAP+SFO(Strategy-focused Organization,战略中心型组织)时期。 ** 此时的平衡计分卡已上升为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作为战略执行工具来使用,并突出BSC实施原则和实施过程。它要求企业围绕战略蓝图设计核心指标,并建立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管理体系,以避免漫无目的的战略行动,同时把指标集中于正确焦点上,通过沟通、协调平衡各指标的资源匹配与战略执行,集中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协调一致地去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其内涵已远远突破了传统四个角度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