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已成为全球信息科技业代工的中心,而亚洲最佳创业家代表郭台铭堪称代工之王。他所创立的鸿海精密工业公司几乎包办所有信息科技类产品代工,并且在2001年超越台湾集成电路公司,成为台湾业绩最高的民营公司。
郭台铭以制造模具起家,后转入电子业,从不起眼的连接器做起,如今产品已垂直整合3C(计算机、通讯、消费电子)的上中下游。在2001年各行业苦苦支撑之时,他领导的鸿海电子仍大幅增长六成,超越台积电,成为台湾第一大制造厂商。
“精明”是创业者的座右铭
郭台铭毕业于台湾中国海专。和其他同学一样,郭台铭也曾跑过船,遨游四海。不过,他并不甘心永远靠海为生,过飘泊、不稳定的日子。经过一番长时间的思考,他决定创业,于是,1974年他向岳父借钱买下当时的鸿海工业公司,从事黑白电视机零组件代工生产。当时黑白电视机才刚刚在台湾出现,并逐渐成为居家必备的商品,加上当时台湾整体经济也正处于上扬阶段,产品需求一路看好,郭台铭因此获利不少。
1977年,当郭台铭挣到第一笔钱时,他并未选择投资买房置地,而是从日本购买模具设备,建起了自己的模具厂。一年以后,房地产开始红火起来,地价整整翻了一番,但他仍没有急功近利将模具厂卖掉购买土地。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是正确的。“鸿海精密”陆续建立起来的电镀部门与冲压厂迅速拉开了与同行业的距离,并在80年代个人电脑工业起飞中,以成熟的模具技术进入个人电脑连接器领域,郭台铭的连接器王国自此开始建立起来。
1999年,郭台铭一口气吞下华升、广宇等企业,进行逆向整合,使鸿海精密发展成为鸿海集团,由地区性大厂摇身一变成为世界级的企业。在一次演讲会上,谈及企业全球布局与全球化经营时,郭台铭不无幽默地说,企业经营者的头脑中要装进去一张“世界地图”,而不能像台湾民进党的大脑,都只装着台湾地图。28年前鸿海成立之初只有10名员工,目前全球员工多达五万人。为了降低成本,郭台铭在台湾制造业掀起大陆热之前,率先于1988年赴大陆投资,现在他可以骄傲地宣布鸿海已成为大陆的第二大出口商。
“枭雄”风范
四度蝉联台湾科技首富的郭台铭,有个“三不”原则,即不接受采访、不参加公开活动、不任意拍照,这“三不”原则为他平添了几份神秘的色彩,他每年只在6月的股东大会上才现身一次,为记者、投资法人、外资企业上一堂“电子业未来前景与布局”的年度大课。
拥有28亿美元身家的郭台铭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根本没时间花钱。他不爱名牌、不开名车、不注重打扮,走在路上,很难看出他是亿万富翁。郭台铭一直低调地拓展事业,尽量回避媒体。他也不讳言自己不喜欢接受采访,“因为做生意讲实力,搞宣传没意思”。就连公司总部,郭台铭都刻意远离科技大厂聚集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选在较不为人知的土城工业区。
鸿海集团总部的建筑风格朴实内敛,一如其创办人的务实严谨作风。上班时间,走廊的灯间隔着亮,中午午餐时间,去用餐者的办公室的灯全熄,走廊只剩一盏灯;会议室的墙刷简单的水泥漆,用的是便宜的地毯。财富千亿的郭台铭,办公室的装修和大家差不多。曾被朋友揶揄“没有品味”的他说:“我现在有什么买不起,可是我要真去搞品味,那股东就要担心了。”
郭台铭生活很节省,不过,每年在台湾的尾牙庆祝会(岁末聚餐),他却乐意掏出大笔钱犒赏员工。对共同奋斗的兄弟,郭台铭有福同享,但对竞争对手,他则一律以敌人视之,难怪台湾科技界都称他为“枭雄”,并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来形容他。
郭氏工作观
郭台铭称自己搞的不是什么高科技,赚钱也不是靠技术,“如果光靠技术就可以赚钱,纳斯达克就不会哀鸿遍野。”郭台铭说,鸿海靠的是苦干、实干、还有拼命地干。郭台铭自己就是一位工作狂,有时可以一天工作达16小时以上。能够这样不眠不休地工作,得益于工作本身带给他极大的乐趣——从工作中创出最高的附加价值,为股东赚取最大利益是他的首要目标。从生产黑白电视机零件起家后,他不曾修过三天以上的假。郭台铭认为,领导者的睡眠时间不应该多于属下,他应该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的人。
他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往来穿梭于北美、欧洲、大陆、东南亚。为掌握营运状况,郭台铭随时以可视电话和全球各地干部开会。“这没有什么。”郭台铭自称是一头牛,靠血汗赚钱,“比起刚创业时,一天很少能连续睡三小时的日子,现在的我已经太幸福了。”他现在不论人在那里,连续工作多久,只要睡上五小时,便又生龙活虎。有时即使晚上下飞机,郭台铭也会马上赶到公司开会,经常一开就是12个小时,好像永远也不知道疲倦。对吃饭,郭台铭也很随便。“我中午吃得很少,有时候三天不吃饭也没有关系。”
在郭台铭眼中,“鸿海不靠技术赚钱,是靠朴实的企业文化赚钱!”。他说,台湾产业竞争力逐渐流失,因太多人变得眼高手低,年轻工程师设备要求买最好的,自己又不上生产线,也不加班。“在鸿海没有这个问题,我们的博士工程师不但上生产线,而且24小时轮班。”郭台铭非但要工程师上生产线,他刚从美国拿到企业管理硕士学位的儿子也得上生产线,他自己更常常到生产线上察看。
郭台铭管理工厂就像上战场,带子弟兵打仗,数十年来如一日,严格要求产品品质,常常是自己卷起衣袖,现场实地操作机器,老板如此专业、敬业,员工更是全力以赴,甚至员工递送文件时都是用小跑步,正是这种精神造了就成功的鸿海集团。
严格的品质要求,使郭台铭对鸿海产品的质量颇具信心。在一次演讲会上,为了显示鸿海生产的手机质量好,郭台铭在讲台上连摔手机三次。为了证明手机被摔后仍然好用,他还请台下的好友思科中国总裁杜家滨试拨他的电话,只闻手机铃声依然通畅。对郭台铭的自信,现场用餐的人们不禁鼓掌大笑。
天命之年创业不缀
一次,鸿海集团最大的客户从美国带给郭台铭一份世界知名的采购杂志,里面报导了全球领先的EMS供货商,把鸿海排在第六名。但郭台铭却对第六名这个成绩“很不满意”。郭台铭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从2002年开始,鸿海集团将迈向以科技创新为主轴的第三个成长阶段。
郭台铭的话说,鸿海集团在过去的岁月中经历了两个成长阶段:第一个成长阶段是从草创时的1974年到1990年,这是摸索与学习的阶段;第二个成长阶段是从股票上市的1991年到2001年,这是上市茁壮的阶段。在第一和第二个阶段,鸿海集团在台湾制造业占据了一席之地,并且把制造的版图拓展到亚美欧三大洲。在第三个阶段中,郭台铭希望再用6年的时间,把“制造的鸿海”转型为“科技的鸿海”。因为郭台铭意识到,长期做代工,没有自己的技术不是公司长久发展大计。按照他的规划,台北将成为集团的全球总部和研发中心,鸿海将成为一家“台湾研发、全球制造、世界行销”的科技公司。
未来六年,被郭台铭确定为自己个人人生规划的关键六年,“可以说是我的第三次创业”。郭台铭明确表示,自己必须带领集团完成从制造到科技的转型,转型成功时将退居二线,交棒让贤,让专业经理人带领鸿海继续发展。对这个决定,大多数人也许会表示怀疑,但是依他的秉性,越是别人不相信的事,他越会去做。他深知,科技产业变化太快,需要企业领导人不但具备敏锐的头脑、杰出的智能,也要具备永不疲倦的体力,而他已届“知天命”之年,因此必须有让贤的勇气。
美国月涵投资顾问公司董事长谷月涵曾说:“没有郭台铭的鸿海,不知道怎么走下去。”而郭台铭不这么看:“没有郭台铭,鸿海一定会更好更成功!”在他看来,鸿海的成功,不是靠个人,而是靠团队,所以他“奉劝”投资者:“如果你们不放心,未来六年时间可以把手中的鸿海股票卖掉。不过我还要告诉您,六年过后您会非常后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