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论坛首页 -> 商祺企管 -> HR学员专业讨论、资料下载区 -> 人力资源战略 -> 国内权威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文章集合
发表新的主题 发起新的投票 回复话题
 标题:国内权威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文章集合上一篇 下一篇 
admin
等级:HR经理
权限:管理员
积分:1696
金钱:1563
声望:878
经验:878
发帖数:605
注册时间:2007年4月2日
收藏 编辑 删除 楼主
以后会不断收集一些国内知名权威人力资源管理学者或专家的一些言论及论述,供大家参阅
祝各位早日实现职业生涯的辉煌!
2008-04-05 16:40:58IP: 保密
admin
等级:HR经理
权限:管理员
积分:1696
金钱:1563
声望:878
经验:878
发帖数:605
注册时间:2007年4月2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2楼

吴春波:构建以绩效为核心的薪酬体系

  
吴春波:构建以绩效为核心的薪酬体系

    2007年6月30日-7月1日,由中外管理杂志主办的“2007中外管理人力资源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吴春波教授做演讲。新浪财经图

 

    2007年6月30日-7月1日,由中外管理杂志主办的“2007中外管理人力资源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紧扣当前人力开发八大热点,供与会企业家、人力资源专家、管理顾问讨论和分享。下面是中国人民大学吴春波教授的演讲实录:

  下面演讲的嘉宾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吴春波教授,他也是人力资源方面的知名专家,下面有请吴春波教授上台演讲。

  吴春波:

  非常感谢中外管理给我这个机会。我的演讲题目是构建以绩效为核心的薪酬体系。刚才杨总讲了被考核很痛苦,考完了痛苦,再给予薪酬激励才更幸福,这个就是两者的区别。但是不考行不行,这个是许多企业在反思的问题。回到我们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应该如何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在整个企业发展和成长过程当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我们首先会看到一个现实,中国企业不缺优秀的企业家,不缺优秀的人力资源,不缺市场,不缺技术,不缺我们13亿大市场所营造宏观经济的形势,也不缺中国的人口所带来的各项推动效果。我认为中国企业缺的首先是培育人成才的机制与制度。第二,缺少优秀人才成长的土壤和舞台。第三,缺少人力资源开发的工具和方法。第四,缺乏良好的人力资源经营模式。第五,有少优质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人力资源的成长需要舞台,也需要良好的环境,那么怎样在我们企业内部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力资源舞台,这应该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普遍的、长远的和重要的问题。我经常讲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一方面要解决我们的欠帐,另外要构建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我们还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这个挑战归纳起来有三个。第一个挑战怎样管理知识员工,知识员工的管理和体力工人的管理完全不一样。中国企业对体力工人的管理是卓有成效的,所有企业当中管理最好的是生产线。怎么样管理知识员工是我们面临最大的挑战。

  第二个挑战就是怎样管理80后,80后和70后、60后绝对不一样,而且80后成为我们人力资源的主体,我们应该怎么管理。

  第三个课题,很多企业更多的是谈人力资源管理,但是忘带了一个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怎样管理管理者,也就是对干部的管理。我们员工程度上人力资源的体系、制度和方法还是有的,但是怎么样管理管理者,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三大挑战。一方面我们要补课,另外一方面我们要转型,再另外我们还面临一些转变、课题和挑战,这个对我们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到底做什么,到底解决什么。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都变成了招聘、培训、做一些福利保险等等,那不是人力资源,那是人事工作。怎样把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种做一个正确的定位,这是决定我们能否构建出有活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前提条件。我想人力资源管理面临三大问题。

  第一,造就一支队伍,有了这支队伍干什么都成功。这个队伍不是乌合之众,这个队伍也不是雇佣军。这个队伍第一素质要高,这个素质高不是学历要高。我们讲的高素质实际上是指员工能够产生高绩效的能力。第二个境界要高,这些人不是混饭吃的,不是过一天混一天的,都是胸有大志的。第三要高度团结,抱团打天下。有了这个队伍,很多事情做起来就比较容易。现在很多企业缺乏一支铁军。

  第二,就是一种机制,人力资源要解决机制的问题,就是要解决激励和约束。

  第三,培育和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企业文化,氛围和文化也是生产力,不是生产关系。许多先进企业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条,组织氛围和企业文化是产生高绩效的重要因素。我把这三句话简化成九个字,建队伍、创机制、育文化。

  人力资源解决的是什么?人力资源管理解决的不是赚钱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后面的平台。人力资源管理就像农民种地一样,种下种子才有收获。这个种子的生长是需要优秀紫云的种在在企业的土地上发芽、生根、结果,进而产生割舍。我们国家缺的不是优秀的人力资源种子,中国很优秀,有五千的文化,中国人又很聪明,智商又很高,但是我们缺土壤和舞台。所以中国很多优秀的人力资源种子要背井离乡,在美国的大地上生根、开花和结果,这我们人力资源开发最大的悲剧所在。在我们企业也是这样,优秀的人得不到能力的发挥,他换了单位反而发挥的很活,这个证明我们是有问题的。如果讲人力资源是战略性人力资源,我们也是从这个角度讲的。

  刚才我讲了一个机制的问题,为什么一个人在不同的企业产生的绩效不一样,核心问题在于机制。什么是机制,我认为机制是一种改变人的力量,这个世界上好人不多,坏人也不多,不好不坏的人占绝大多数。我们怎样构建一个机制使更多不好不坏的人,或者说不好的人怎样能够转化为优质的人力资源,那么机制怎么样有活力呢。邓小平先生明确讲了一段话,一个好的制度可以把坏人变成好人,一个坏的制度可以把一个好人变成坏人。所以我们通过机制的构建来解决企业的活力问题,而机制的构建核心在于人力资源。如果回答这个问题机制如何有活力,其实答案很金丹,我们已经谈了28年时间了,干部能上能下,就是怎样管理管理者的问题。但是问题又出来了,让什么样的干部上,让什么样的干部下。就是好干部,什么是好干部呢?说你好就好,说你不好可以挑出来一堆毛病。问题就是怎么着到客观的评价标准。

  第二句话,工资能高能低,但是问题也是让谁高,让低。

  第三句话,员工能进能出,但是让谁进呢,我们要吸纳什么样的人,淘汰什么样的人。这个理念我们讲了28年,改革开放就谈到这个问题了,为什么在企业中解决不了这个,为什么这样一个美好的理念和理论在我们企业没有落地,这是我们问题的核心。所以我们不缺先进的理念,我们先进的理念和国外领先企业没有多大差别,我们缺的是现实可操作的有效管理机制、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我们解决这三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就是我们今天分问题的核心,构建我们的绩效管理体系。评价出来了上和下、高和低、进和出的问题会变的非常容易,因为我没有评价,所以手心手背都是肉,这个问题很难解决。我们许多企业薪酬缺乏活力,工资也不是很低,但是为什么员工没有活力呢,我认为核心问题还是在于评价体系,我们的评价体系是大锅饭,你好、我好,干好、干坏都一样,我们的分配体系上必然是大锅饭。而拉开差距的大锅饭是最没有激励力量的,这种大锅饭会把好人变成坏人,因为干的不好的人和我拿的一样多,所以我为什么要好好干呢。我们的薪酬制度都是世界一流的,为什么呢,因为世界没有一流。绩效管理在我们中国企业往往没有得到重视,我们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薪酬上。但是考核已经大锅饭了,到了薪酬肯定是大锅饭。因为考核拉不开差距,薪酬上就无法拉开差距。

  刚才谈的机制解决这三个问题,问题是怎么解决。人力资源上的突破口是什么?我有两个突破口,一个是建立我们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由我们原来的人评价人转变为制度评价人。我们也要定性评价人和定性评价部门。然后就是定量评价,高绩效人是多少绩效,中间绩效是多少绩效,绩效没有达标的达到多少水平,既要定性也要定量。第三个要定期评价,就是动态评价。这个部门这个人可能是高绩效的,到下一个季度可能就变成绩效没有达标者,这个需要我们的动态追踪。当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以后,下面的问题就变的简单了。我们就施行第二个转变,分配制度的转变。由给人发工资到有事发工资,给人发工资的实质就是给工龄、年龄、学历、职称、职务发工资。我们知道两个人发工资因此不一样,一样就大锅饭了。但是我们又没有建立绩效管理体系,所以我们就照自然的差异。这些东西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可激励,工龄可激励吗,一年长一岁,职务也不可激励,学历也不可激励。怎样把我们的激励重点由人转移到事上,这个事是什么事,就是绩效,也就是说我们要建立回报绩效和激励绩效,而不是回报人。在企业中涉及到两类问题,一个是人的问题,一个是事的问题,怎么样把我们的回报重点由激励人转向激励事。只要我们的薪酬和绩效挂钩,发多少都不会亏,因为员工所得到的回报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而如果我们的薪酬和那些自然因素挂钩,我们有可能就发虚了,发不下去了。在一个企业中要构建一个有活力的机制,必须要在这两方面做出突破,就是评价体系分配和分析体系的突破。

  我认为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一个企业构建有活力的机制,能够对员工或者说全体人力资源的利益进行调控。如果它的利益我们无法调整,最后给的结论就是干好干坏都一样,那些死掉的企业恰好是在这方面出了问题。我评着良心干,干好是良心问题,干不好你也拿我没招,这是很麻烦的。

  还有一个核心运用就是要解决三类人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好人的问题。这句话是华为的任总提出来的,95天他就讲在华为绝不让员工穿破袜子,第二个绝不让焦裕禄累出肝病的,这个是给干部讲的,第三个就是不让雷锋吃亏。我们保证不让雷锋吃亏的前提下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偷懒的应该得到应有的处罚。我们要在企业建立一种正义,就是好人不吃亏,小人不得志。

祝各位早日实现职业生涯的辉煌!
2008-04-05 16:43:33IP:保密
龙啸天
等级:商祺学员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1048
金钱:1324
声望:2167
经验:624
发帖数:688
注册时间:2007年4月9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3楼
许玉林: 人力资源管理的八条圣经
  

                                                                       

           

                

许玉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创始学者,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

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教授课程:组织行为学。

推荐书:心理学家的心理学

 

                           第一条:人性是恶的
                           第二条:人是没有自觉性的
                           第三条:人是需要控制的
                           第四条:人是重要的
                           第五条:人是难于管理的
                           第六条:人是需要尊重的
                           第七条:人是多样化的
                           第八条:人的管理是一门科学

个人信条:自尊、自信、自强
联系人:尹老师
办公电话:0755-83040261
2008-04-06 22:19:33IP:保密
龙啸天
等级:商祺学员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1048
金钱:1324
声望:2167
经验:624
发帖数:688
注册时间:2007年4月9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4楼

彭剑锋:华为与任正非

2003-8-29

华为基本法出台前后

彭剑锋,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著名管理咨询专家、和君创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总裁。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北京可思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中国企业界享有较高的声望。他先后被深圳华为公司、广东TCL集团、山东六和集团、深圳天音通信、湖南正虹集团等企业聘为高级管理顾问,专家组组长。他所领导的专家团队为数十家著名企业提供过咨询,《华为基本法》、《华侨城宪章》、《TCL以速度抗击规模》、《天音通信ARS战略推进》、《新奥企业纲领》、《迈普之道》、《山东六和集团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白沙集团人力资源三大机制六大体系》均就出自该团队之手。

1995年,华为还在深圳市南山区深意大厦六楼办公。彭剑锋、包政等5名人大教授被华为请去讲授企业二次创业与企业的战略转型、市场营销与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任正非在听了彭剑锋教授讲授的企业二次创业与人力资源课程之后,召集华为的高层干部,认为教授们在授课中所揭示的二次创业问题正是华为公司在高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值得大家认真研究。随后,任正非又指派当时华为公司的营销副总张建国与彭剑锋等教授联系,邀请教授们到华为公司做顾问,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当时,彭剑锋和人大的几位教授正在为其他的公司做咨询,对华为的邀请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张建国在两天之内一连给彭剑锋打了20多次电话,后又多次跑到北京彭剑锋的家中。彭剑锋被张建国的真诚、执着感动,最终接受了华为的邀请。

96年初,彭剑锋带领包政、吴春波等3位教授来到华为,开始为华为的营销管理提供咨询。后咨询内容延伸到人力资源、生产作业管理、企业文化等领域,专家小组成员也吸收了黄卫伟、杨杜、孙建敏等学者,增加到近10人,成立了华为专家顾问小组,彭剑锋为组长。整个咨询前后历时3年多,彭剑锋等教授每年都有近1/3的时间呆在华为。

华为当时面临突出问题

当时,华为正处于高速成长过程中,营销网络的建设与人员管理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华为的营销体系是典型的自建营销网络体系,这种营销网络的优势是贴近终端、反应速度快,能够为客户提供有效服务。但随着网络的扩张,营销网络与人员的管理变得日益复杂,如何对营销人员的业绩进行有效的评价并及时激励,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张建国时任华为营销副总裁,主管营销系统的人力资源与干部考评。彭剑锋带领专家小组就先从考核薪酬、营销队伍建设开始。第一个项目是销售人员的考评体系与销售队伍的管理模式

当时,中国通讯市场需求急剧增加,市场成长潜力巨大,对通讯设备的需求处于饥渴状态。华为的主要经营问题就是如何抓住市场机会,运用超常规的市场运作手法抢占市场先机,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此时,市场的扩张是企业的主要矛盾。当时,华为已经有七八百人、每年有八九个亿的销售额。华为面临如何从农村市场向城市市场转型的问题。市场的迅速扩张带来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增加,机会牵引人才,华为实施了掠夺性的人才策略,员工数量成倍增加。当时,任正非给很多中层干部扔下一句话:“先封你一个团长,没有兵可以招嘛!”由于市场空间足够大,企业高速成长和发展,华为对人才的消化能力很强。但员工队伍的急剧膨胀给华为带来了一系列的管理问题。

从创业伊始,任正非就有很强的人才资源意识。彭剑锋认为,华为是深圳企业中最早将人才作为战略性资源的企业,很早就提出了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的观念,这在当时具有很强的超前意识。很多企业当时乃至现在还停留在人力成本控制的概念上,而任正非在很早就提出了人力资本优先于财务资本增长的观点。

华为在人才使用上,特别注重员工内在素质与潜能的培育与开发。华为的人才招聘倾向于招聘刚毕业的大学生,从1996年开始,华为大量从国内各所名牌大学招聘优秀学生。用的杀手锏之一就是起薪点很高。当时,华为一年招聘进几百、上千名大学生,甚至后来一次性招聘5000人,被很多媒体称谓“一次进万人”。到目前为止,国内企业没有第二家敢这么大规模的招聘人才,也只有当时的华为才有这样的能耐和气魄。

彭剑锋认为,华为这种独特的人力资源价值观,人力资本优先意识现在看来仍具有超前性。他认为,信息通讯业是个新兴产业,人才市场上尚没有该行业的成熟人才,而营销行业的业余选手在中国本土营销市场上沾染了很多恶习,养了一身毛病,许多习惯性行为改造难度很大,比直接从大学生培养成本更高。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如一张白纸,容易接受公司的价值观和创新性的营销理念与模式,人力资源开发效果更好。因此,华为侧重于直接从高校里大量招聘新人,并加大培训投入。华为最早在企业内部建立起适合企业特点的分层分类的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体系,如在各业务系统分别建立管理者培训中心、营销培训中心、研发培训中心、客户培训中心等,依据业务需求与人才成长特点建立各具特色的培训体系。彭剑锋认为,在他所接触到的中国本土企业中,华为是在人力资源培训开发方面倾注的热情最大、资金投入最多的公司。

但是,大量人才的涌入也使华为面临人才管理问题——如何把人才的潜力转化成市场开发能力、技术研发能力,转化成现实的利润。由于市场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出色,张建国从营销副总调任华为人力资源总监,全面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彭剑锋等专家教授的咨询重点也就由最初的协助华为管理市场体系,转而协助华为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系统,并于1997年前后提出了基于本土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指明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核心是考核与薪酬问题。任正非在此基础上,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要解决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问题,后来吴春波教授将之提炼为人力资源价值涟管理模式。

基于人力资源的价值链管理模式,华为公司在员工的价值评价与价值分配这两方面下的工夫是最大的。华为在企业内部率先建立并推行了员工考核评价系统。很多华为员工都感到公司内部考核评价是最多的,评价体系就像一个“炼炉”,不断使人“过堂”。华为的考评直接与工资奖金挂钩,坚持在分配上充分拉开差距,报酬向核心人才倾斜。

该帖子于2008-04-06 22:24:54被 龙啸天 编辑过

个人信条:自尊、自信、自强
联系人:尹老师
办公电话:0755-83040261
2008-04-06 22:24:02IP:保密
龙啸天
等级:商祺学员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1048
金钱:1324
声望:2167
经验:624
发帖数:688
注册时间:2007年4月9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5楼

找到“鸟”与“猪”的共同语言

华为在高速成长过程中,规模越来越大、员工越来越多,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一项就是公司高层与中层干部对企业的使命追求、核心价值观难以达成共识,难以沟通的问题。

彭剑锋认为,任正非是一个思维敏捷、极具创新意识的人,经常会有一些突发性的、创新性的观点提出。但随着企业的扩张、人员规模的扩大,企业高层与中基层接触机会的减少,他越来越发现自己与中层领导的距离越来越远,自己无法及时了解下属的工作状况和想法,而员工也越来越难以领会他的意图。下面的人天天在悟老板在想什么,觉得老板的话越来越难以听懂,觉得老板在说“鸟语”;老板则觉得下面的人日益缺乏悟性,“笨得象头猪一样”。这时,任正非就如同一只翱翔于高空的鸟,越飞越高,越高视野越开阔、对事物的观察越宏观,距离地面上的“猪”也越远。但由于双方语言不通,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鸟”发出的信息无发准确及时的传递到“猪”那里,同样,“猪”的想法也无法及时准确为“鸟”所知晓。这导致华为在高速成长过程中,老板与员工之间对企业未来、发展前途、未来价值观的理解都出现了偏差,无法达成共识。华为公司的员工们理解不了老板的意图而备感困惑,任正非本人也因不能被理解而痛苦。这需要在两者之间建立共同的语言系统与沟通渠道。

当时,任正非与中层管理者、普通员工之间都感觉公司存在着沟通障碍,但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任正非觉得自己与中层领导在观念上有了较大差异,有的干部把问题的产生归结于公司制度太多,且相互之间有矛盾,没有统一性。任正非于是提出华为要搞一个东西,即对华为公司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提炼,找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出来。

此前,华为已经制订了很多规章制度。华为当时的总裁办公室主任陈小东按照总裁办公室的一贯思路,用了两个月时间把华为多年来发布的规章制度和内部管理条例,加以整理、归纳、删节,进行了一次华为制度体系的整合。但当制度汇编送到任正非手里的时候,任正非十分不满意,认为没有领会他的意思。陈小东于是找在华为做顾问的彭剑锋教授请教,想搞清楚任正非究竟想要个什么。彭剑锋考察后指出,任正非要的肯定不是这种制度汇编,否则华为只不过是多了几大柜子文件,他认为任正非想要的是类似于能够指导华为未来成长和发展的管理大纲之类的东西。但是,管理大纲的内容是什么,究竟要写些什么东西,彭剑锋自己也不知道。 

1996年3月,由彭剑锋、黄卫伟、包政、吴春波、杨杜、孙建敏等人大的教授组成了华为管理大纲起草小组。首稿由包政执笔,后包政去了日本进修,改由黄卫伟教授主笔。起草小组一成立就驻扎在华为公司,与华为人一起研究起草管理大纲。

当时,正值香港基本法起草,任正非受香港基本法启发,就建议将华为管理大纲改名为《华为基本法》。
专家组在一起讨论《华为基本法》的结构时,包政提出,《华为基本法》要解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三个基本命题:首先是企业的前途问题——华为要向何处去,华为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也即华为的使命、追求、愿景;其次是要解决华为的管理效率问题,围绕效率华为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内部规则体系,避免因快速扩张导致的管理失控;第三,员工的成就感问题,通过确立什么样的文化理念与人力资源政策,使员工对企业有文化认同,有成就感。

黄卫伟教授则指出,《华为基本法》要解决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华为为什么成功,华为过去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华为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危机,过去成功的要素之中,哪些能够继续保证企业的成功,哪些已经成为企业成功的障碍;华为未来成功要靠什么?

彭剑锋教授提出,华为发展到现在面临二次创业,要重新思考企业在二次创业中所面临的基本矛盾与问题,以及处理内外矛盾关系的游戏规则——即核心价值体系问题。

任正非最后提出,《华为基本法》要提出企业处理内外矛盾关系的基本法则、要确立明确的企业共同的语言系统,即核心价值观,以及指导华为未来成长业发展的基本经营政策与管理规则。

随后,专家小组起草了《华为基本法》的基本框架,确定《基本法》是华为公司价值观体系和管理政策系统。管理政策是企业管理者及各部门和各级主管的决策指导、行为准则;是调整企业内外重大关系和矛盾的准则;是对企业全部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是对企业文化隐含假设的明确阐述。企业管理的基本政策应当能够从核心价值观中演绎出来。实际上,基本法就是要明确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华为为什么获得成功?华为能否继续成功?华为要获得更大成功还需要什么?                                                      

经过一年多的写作,终于完成了初稿。1996年12月26日,基本法第四讨论稿刊登在了当日出版的第45期《华为人》报上,任正非要求所有干部职工带回去读给家人听,回到公司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经过1997年一年的讨论、修改,基本法改到了第八稿。实际上到最终定稿,基本法一共前后进行了10次删改,此时是1998年3 月。从开始筹备到成稿前后经历了3年时间。

个人信条:自尊、自信、自强
联系人:尹老师
办公电话:0755-83040261
2008-04-06 22:25:20IP:保密
龙啸天
等级:商祺学员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1048
金钱:1324
声望:2167
经验:624
发帖数:688
注册时间:2007年4月9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6楼

基本法至少为华为增加了10亿元品牌价值

彭剑锋认为,对华为来讲,《华为基本法》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将企业家个体的思维转化为组织的思维:将企业家个人对企业未来的前途、使命、内部等的思维真正在企业内部达成共识。过去,企业发展、企业的未来等思想一直都在企业家一个人的脑子里,没有实现传递,使得上下之间不能沟通。《华为基本法》最大的作用,就是将高层的思维真正转化为大家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使彼此之间能够达成共识,这是一个权力智慧化的过程。这是中国民营企业首次对自身未来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命题所进行的系统思考,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华为基本法》筹备、起草过程历时3年,经历了华为从1995年的800多人,到1998年近两万人的高速发展过程。从不足千人到近万人,如何同化?如何使其方向统一、步调一致?成为华为的重要问题。无疑,《华为基本法》在统一思想、凝聚员工等方面的作用不可估量。第二,《华为基本法》给华为带来了巨大的品牌价值。《华为基本法》出台后,成为国内外企业界竞相追捧、学习的范本。华为在国内外一时间声名鹊起,增加了华为的社会知名度和客户对华为品牌的认同感。有专家估计,《华为基本法》至少为华为带来了10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第三,为企业培养了一支领导团队。两三年的讨论、思考过程,是一个文化提炼的过程,也是培养人才的过程。每名参与写作的专家、华为方面参与基本法制订的干部本身,都经历了一个理念创新、文化洗礼、再造的过程。专家小组成员后来提出的管理思想体系,很多都得益于《基本法》起草过程的启发。期间,对企业价值的思考深度、范围,都是任何教课书所永远无法解决的。写作过程中,学者的思想在影响着华为人,华为人的思想和行动也在影响着参与的专家、学者。

关于任正非的评价介绍内容

任正非学习能力特别强

据当年参与制订《华为基本法》的专家组成员回忆,任正非的办公室当时就在专家组办公室的隔壁。任正非遇到问题或感到有思想火花的时候,就跑到专家组办公室里聊天、讨论。在与专家们讨论的过程中,他的思想冲击着专家,专家的思想促进了他的深层思考。任正非先后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理念,如知本主义、人力资本的积累优先于财务资本的积累,价值创造理念等等。

彭剑锋认为,任正非是学习型人才,具有典型的企业家素质,诸如创新意识、勇于承担风险,有独特的个性。有个性的企业家往往具有强烈的个人魅力。在中国的这样特殊的市场环境下,个人魅力是企业家创业成功的要素之一。在过去的机会主义色彩浓厚的市场环境中,要求企业反应迅速,决策果断,客观上需要个人为主的决策,成就了很多个人英雄。中国已经成功的企业中,大都带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譬如,华为的任正非,长虹的倪润峰、TCL的李东生、海尔的张瑞敏等等,在某中意义上说都是个人品牌大于企业品牌,个人能力大于企业能力。但是,这种企业的老板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有一定的独裁倾向。

彭剑锋指出,任正非还是个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属于具有政治家头脑的企业家,他善于驾驭各种关系,处理各种矛盾。在中国,创业要成功,离不开政治家的头脑,任正非在华为开展的各种管理运动与经营革命,适应了华为当初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当时是有效的。当时,华为的员工大多数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沾染社会不良习气,本身很“纯”,容易受本公司文化理念的熏陶。那种轰轰烈烈的文化运动与经营管理创新,也很容易为大学生们所接受。

当代“红顶商人”——从政治动向发现商机并充分利用政治因素

任正非在其《走过亚欧分界线》一文中,承认:“我作为一个商人,因经济与政治分不开,也(对政治)作了一些浅显的研究......华为公司的跨国营销是跟着我国的外交路线走的,相信也会成功。”

在第三批机关干部奔赴市场前线欢送会上,任正非指出:“计划系统的预测老是那么不准确,老是跟不上。计划系统的预测不是曲线,不是数据就能预测的。我们无法预测机会。当执行计划时可以通过分解程序的方法得到一个科学完整的计划,但在对计划的预测和宏观调控时,要靠感觉。往往感觉不完全来于经济,也不完全来自于订单,有时也来源于政治。要对合同可能产生的预测一定要有估计、跟踪和调查才能清楚。我们的员工要增加敏感性。”

任正非很善于从一些细节中发现商机,特别是政治有关的细节。1994年5月,党中央号召青少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任正非就敏感的感觉到国产交换机的地位即将得到大大提升,所以,华为从1994年下半年就开始加速发展交换机。后来的事实证明,任正非的决策完全正确。1995年,中央六中全会确定了精神文明的方针,任正非发现,方针里其实含着大量的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信息。于是,华为又加速发展信息产业产品。任正非自己曾经说:他“经常从市场的变化中,从社会环境中来推测计划可能出现的宏观走势......有时没有感觉到,实际就错过去了。往往很多东西是可以感觉到的。所以计划预测系统不完全是坐在办公室里,不完全是去玩曲线。中国经济运行缺少规律性,它还不是一个稳定的经济运行体系,波动非常大。所以我们的计划体系一定要深入实际。

 任正非从不与一般的官员吃吃喝喝,给人的印象是清心寡欲,远离官场。其实,这正是任正非的高明之处。任正非从不与地方官员拉近乎。据说,深圳市政府几位副市长曾多次去华为视察,华为总是派出一位副总裁接待,任正非从来不出面。但是,也有一个例外,任正非与深圳市原市委书记厉有为关系密切,据说至今尚保持较多联系。在地方官员眼中,任正非“架子很大”。但是,另一方面,所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都已经到过华为,任正非与胡锦涛等中央要员的合影照片被放大,一张张挂满了华为总部长长的走廊,李岚清还专门为《华为基本法》作过批示,开了专门的研讨会。国务委员吴仪出国访问曾点名带上孙亚芳。显然,任正非走的是“上层路线”,有效的避开了与各个地方小官僚之间可能形成的小恩小惠关系。如果这种策略是任正非有意为之的话,可能与华为公司的战略定位也有关系,华为在发展壮大后,一个地方政府已经没有能力解决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华为的问题需要的是中央一级的大手笔。在中国这样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只要把中央政府“搞定”了,地方政府也就迎韧而解了。这种策略无论是从经济成本还是效率来看无疑都是最佳的选择。

财富可以改变人的地位和做事方法。任正非由一位10多年前的退役军人,到今天可以与中央要员携手共叙、举足轻重的商人,任何人都无法否认财富在其中的作用。

个人信条:自尊、自信、自强
联系人:尹老师
办公电话:0755-83040261
2008-04-06 22:25:47IP:保密
龙啸天
等级:商祺学员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1048
金钱:1324
声望:2167
经验:624
发帖数:688
注册时间:2007年4月9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7楼

最善于运用媒体的中国企业家

因为任正非及华为十分低调,任正非本人从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在所有的人看来,任正非就是刻意的避开媒体,与媒体保持距离。实际上,任正非是最善于运用媒体的中国企业家,也可以说,任正非是利用媒体的高手 。

任正非对媒体的策略是典型的“以静制动”——自己在暗处,让媒体在明处,让媒体永远看不清自己在干什么,但他通过各种途径可以清楚的了解媒体的动向,既利于保护自己,又能瞅准时机主动出击,借用媒体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

任正非本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不能随便接触媒体。任正非个性很强,讲话听凭自己的兴趣和情绪,兴致所至,口无遮拦,完全没有任何顾虑。这很容易让善于钻营的媒体从任正非的字里行间抓到把柄,大作文章。

彭剑锋认为,在中国,企业家与媒体最佳的关系只能采取若即若离的策略,即不能过于亲密也不能过于疏远。媒体是一把双韧剑,既能把你捧上天,也能把你打入地狱。企业家与媒体过于亲密,很容易让媒体抓到把柄,甚至连自己的私生活都被大白于世,一不小心就把自己赔进去了。企业家要善于与媒体打交道,要善于驾驭媒体资源。

任正非准确掌握了媒体的这些特点,将自己永远置身于媒体所能触及的范围之外,构筑了一层无形的自我保护网。媒体对任正非的一切活动都无法及时得知,完全靠华为有选择的对外公布,因此,任正非本人的生活细节至今尚没有一家媒体能够掌握,更没有一家媒体能够报道出来。任正非和华为因此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让记者永远猜不透他们在干什么。而任正非则时时关注着海内外媒体的动态,十分清楚媒体在各个阶段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场合,任正非就会抛出他的一篇篇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并集聚了众多专家智慧的精彩文章,与媒体进行单向交流。他以自己深邃而独特的思想影响业界,时刻修正着外界对华为及任正非的看法。

任正非就这样让媒体永远无法炒作他的生活细节,而他则可以自由的驾驭着媒体,因之所需为之所用。     

性情中人任正非

任正非属于那种特有激情、容易冲动的人,这种企业家具有个人魅力,不同于一般的职业经理人。在华为尚在深圳市科技园办公的时候,有一年年终,华为在公司7楼小会议室里搞集体大合唱,任正非坐在前排。听着员工们雄壮的革命歌曲,任正非不禁泪流满面。有时候,任正非观看员工们表演、唱歌,甚至到深圳市民俗文化村参观,也会情不自禁的哭起来,有时甚至痛苦流涕,不能自己。或许,这些都勾起了他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勾起了他在军队里的情景以及创业初期的艰辛。

任正非在《北国之春》中也记述了他听歌流泪的经历:“数百次听过《北国之春》,每一次都热泪盈眶,都为其朴实无华的歌词所震撼。《北国之春》原作者的创作之意是歌颂创业者和奋斗者的,而不是当今青年人误认为的一首情歌。”

任正非也说粗话,有时对自己的亲友及华为高层骂得很凶,但是,任正非从来不会直接批评一名普通员工。彭剑锋认为任正非是一个优缺点都很突出的人,有时甚至很偏执,但这正是他的魅力之所在。按彭剑锋的说法,如果想夸一个人找不到词,想批评他也找不到词,这个人充其量只是个庸人。正如《华为基本法》中所称:优点突出的人,其缺点也往往很突出。

呼唤英雄反对英雄神秘化

尽管任正非有意无意的成为了华为公司的形象代表,成为了华为最著名的英雄人物。但实际上,任正非是反对个人英雄主义的。任正非1996年在公司研究试验系统先进事迹汇报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历史呼唤英雄,当代中国更迫切呼唤英雄的群体,华为青年应该成为这样的英雄......我们不要把英雄神秘化、局限化、个体化。无数的英雄及英雄行为就组成了我们这个强大的群体。我们要搞活我们的内部动力机制,核动力、油动力、电动力....,它需要的英雄是广泛的。由这些英雄带动使每个细胞直到整个机体产生强大的生命力,由这些英雄行为促进的新陈代谢,推动我们的事业向前进。因此,华为不会只有一名英雄,每个项目组也不会只有一个人成功......华为将自己的目标选定向世界一流公司靠拢,而现在差距又那么大,更迫切的需要英雄,那种群体奋斗的英雄,那种勇于献身、无私无畏的英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每个人都可以自豪,不在于别人承认不承认,而在于自己是否奉献。”

管理层沉淀的危险

任正非称,干部循环和轮流不是一个短期行为,是一个长期行为。华为会逐步使内部劳动力市场逐渐走向规范化,要加强这种循环流动和培训,以在螺旋式中提升自己。但是,任正非也曾清醒的指出,“华为公司总有一天是要沉淀的。现在华为公司是一个发展很快的公司,长江大浪推着走的时候,长江边上的沙子都洗得没有泥,干干净净的。但是,你们会发现水流得非常慢的地方就充满了淤泥,下面同样是沙子。因为有了淤泥,水就流得更慢了,由于更慢了,就沉淀了很多淤泥。华为公司有一天也会充满了淤泥的,那么华为公司就开始走向死亡了。为了使我们的淤泥永远不会产生,华为公司在管理中不会产生一个沉淀层,华为公司要加强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循环和流动,在考核评价中确定对人的价值评价......华为公司一定要有一种制度化的程序来保证这个企业不会产生一个沉淀层,不能让水流缓了以后岸边都是淤泥。这不是靠领导人,靠一个人领导一个人,然后一个人盯一个人能够解决的。如果我们不加强干部的考核、评价和循环流动的体系,公司总有一天谁都愿意留在空调的房间里,享受舒舒服服的日子,谁都不愿意去艰苦奋斗,那么我们这个公司就死定了。我们至少在20、30年内保持一定比例的速度发展,不能降低这个速度,一旦降低速度发展,我们内部就没有机会了。那你只能在那儿等着,等了20年也没有机会。

个人信条:自尊、自信、自强
联系人:尹老师
办公电话:0755-83040261
2008-04-06 22:26:08IP:保密
龙啸天
等级:商祺学员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1048
金钱:1324
声望:2167
经验:624
发帖数:688
注册时间:2007年4月9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8楼

华为距离危险还有多远

企业发展越快、问题也就越多。 华为是家很疯狂的企业,它与众不同,甚至违反常理。华为发展速度太快了,问题亦积累了很多。因此,从1995年开始,就有很多关于华为要出问题,甚至面临破产的传言。但是,曾经主持了《华为基本法》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剑锋在接受笔者的访问时认为,华为现在的确存在着很多问题,有的甚至很严重,企业要发展就肯定会出现问题,企业就是在不断解决存在的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华为存在的问题属于发展中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华为的问题在于自我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大小。

目前的核心问题还是发展

彭剑锋称,专家小组从1995年进入到华为起就一直致力于同华为的管理层探讨华为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任正非是一个忧患意识与危机意识极强的企业家,他认为企业越是高速成长、越是发展顺利,越容易忽视隐含在背后的管理问题。所以华为将很大的精力放在内部管理的提升上。但彭剑锋认为,华为目前的核心问题不是管理问题,而是战略与经营层面的问题。企业经营和管理就像一个阴阳八卦图,这两者之间要有一个平衡。管理要的效率,经营要的是效益。要效率就必须有秩序、有规则,有理性权威;有效益就要有新的机会、新的增长点,企业就要有活力和创新。华为发展到今天处在了事业发展的拐点上,尚未找到新的增长点。这是企业战略层面的问题。企业高层过去对通讯行业有很强的敏锐性,但是对新的事业机会就不一定那么熟悉了,决策就不一定那么准确了。这时候就需要由企业家个人的决策走向企业家团队的决策。同时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华为走到今天,日益面临人均效率递减,员工队伍内在冲动与创业激情逐步衰竭的问题。因此,如何完成新一轮的战略思维与系统思考,如何重新激活员工队伍,重塑创业激情,是华为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他认为,华为有好的企业家,有良好的内部管理系统及执行能力很强的中高层管理队伍。只要未来的战略方向正确,华为就能持续成功。华为在国内民营企业中是最早引进管理顾问的公司。在国内第一家引进国内管理公司及美国、德国国际著名管理顾问公司,如IBM、HAY公司等,据说仅付给IBM公司的管理咨询费就达三五亿元人民币。华为是国内在管理顾问上花费最多的企业。可以说,华为是国内管理理念最先进、内部管理水平、员工素质最高的民营企业。华为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如能很好的解决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与经营机制的创新问题,华为还是中国最具成长性和前途的企业。

1999年离开华为公司后,彭剑锋一直都是华为公司的义务宣传者,一直致力于华为理念与成功经验的传播,帮助华为公司树立品牌。

任正非需要革自己的命

现在,华为必须认真解决企业家团队的问题,如何由企业家个人领导转变为一个团队领导。信息时代的市场是全球化的市场,企业是国际化的企业,企业不是单靠个人英雄主义所能领导的,领导者个人只能决定企业的过去,但无法决定企业的未来,要从企业家个人的成功走向企业的成功,主要有四个标志:一是企业家的转型,一个企业能做多大,取决于企业家的境界与追求,取决于企业家自我创新与超越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企业家封顶”理论;二是要开放权力结构,完善智慧结构,即企业的决策要建立在智慧群体的力量之上,而不是在靠企业家个人的智慧;三是要培育与形成职业经理阶层;四是企业理性权威的确立。

任正非由于其本人较强的个性及管理权威,对已经成长和富裕起来的高层管理人员来说日益感到不适应。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日益要求成就感及获得相应的尊重,在任正非这样的管理方式下,高管人员难以保持自尊。此外,多年来,任正非在华为建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权。《华为基本法》中也明确规定,在决策制度上实行“遵循民主决策,权威管理”“从贤不从众”的原则。虽然是“民主决策”但实际上,由于任正非的绝对权威,往往变成了任正非“一人决策,民主表决通过”。在这样的权利制度下,华为高管人员自然难有自己的实权,成就感亦无从谈起了。一些优秀人才难在华为呆下去,除了任正非本人的性格问题外,还与华为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有关。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要能够形成适应全球化市场竞争的治理结构(包括产权结构机制、决策机制、经营者团队机制、选拔与激励机制)。华为最早在内部搞员工持股,但是至今尚不是一家上市公司。由于这种产权结构基因上有问题,导致华为无法在国内上市,只有去境外。如何优化产权结构是华为能否有个光明未来的关键。决策机制上,不能完全依靠个人决策,过去任正非凭着自己的专业基础,对通讯产品抓得很准,为华为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但随着华为不断推出新产品、介入新领域,加上市场竞争环境及产业发展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单凭领导者个人或几个人决定,很容易产生偏差。企业领导者还应妥善处理好创业者、公司元老与公司新人的关系,提高决策效率,提升决策水平和能力。任正非采取内部创业的方式处理元老的出路问题是不错的途径,尽量避免树敌。这种方式下,对元老不是“杀”而是“放”,给足创业者以待遇、荣誉,但削弱、剥夺其权利。不赞同我的观点,你可以选择离开,我们还可以成为朋友,而不是敌人。华为的这种处理方法显然取得了极佳的效果,离开华为的元老、高层或者普通员工对任正非都比较佩服,几乎没有人说他的坏话。不象有的国内企业,老员工因自己的经济利益得不到满足,到处举报,直至将老板送进监狱。

重新激活创业激情

彭剑锋认为,华为要重塑创业文化,重新激活创业激情。企业现在面临着创业激情衰竭,创新能力提升乏力的难题。经过10多年的艰苦奋斗,华为管理层比10年前显得更理性、成熟了,也造就了一大批百万、千万富翁,但是创业冲动和激情则在逐渐衰减。华为这几年主要是依靠原来创业冲动的惯性推动在发展。虽然,华为的高层管理人员、创业元老曾经艰苦奋斗、吃了很多苦,但是,当大家都已经有了足够的金钱资本,过惯了衣食无优的生活后,很难再重新回到那种艰苦的生活中,很难再燃烧起当初的那种创业激情。物质条件太优越,精神上就越容易腐败,创业激情就越容易丧失,长期以往,还容易滋生高层腐败等问题。如果不能重新塑造创业文化,重新将高层以及普通员工们的创业激情激活,企业就失去了发展的源动力,就只能停滞不前,再加上外部环境不好,华为只有死路一条。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在公司的内部组织体系上创新,注入新的文化与活力,培养一批新人加入到公司的高层管理队伍中来,将华为衰减的创业激情重新激活,在新的平台时期,进行新一轮创新,产生新的创业冲动推动公司前进。

彭剑锋认为,华为过去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重新进行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变革与创新,建立以三大机制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系统(竞争淘汰机制、激励机制、评价约束机制),基于战略对人力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实现人力资源与其它要素的联动,重新激活人才。要避免管理阶层的平庸化、管理职位的过度膨胀、管理层对权力的掠夺与追求这三种倾向。

按照彭剑锋教授的理论,企业要形成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系统、基于素质模型的潜能评价系统;基于职业化行为的任职资格系统;基于绩效的考核系统;基于业绩与能力的薪酬系统;基于职业生涯的培训开发系统等六大系统。还要在机制、制度、技术、流程等四个层面上去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

上市是必然趋势

华为要尽快学会与资本打交道。华为一直是依靠自身积累的资本,通过自身的能量进行扩张的,目前来看,这种扩张的能量基本上已经释放完毕了,且也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行业。在新的形势下,华为必须借助资本的杠杆,利用外部的资本实现产业整合,实现并购、重组等外部扩张。

个人信条:自尊、自信、自强
联系人:尹老师
办公电话:0755-83040261
2008-04-06 22:26:44IP:保密
admin
等级:HR经理
权限:管理员
积分:1696
金钱:1563
声望:878
经验:878
发帖数:605
注册时间:2007年4月2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9楼

曾湘泉 指点中国企业薪酬迷津

作者: 草刃

    在“第四届中日人力资源开发国际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就中国企业薪酬问题作了精彩的发言。曾湘泉教授首先说明了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五大问题:一是雇佣一个不恰当的人来从事工作。即人事匹配问题。二是由于激励机制有问题,员工流动率高,员工工作不尽力。三是没有有效的招聘技术,面试无效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四是由于对员工缺乏培训而使企业效率受损。五是人员配置不是建立在工作分析和工作说明书的基础之上,人浮于事,工作职责不清,对员工无法进行招聘、考核、晋升、奖酬、培训等,管理混乱。这是我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最大的差距。为什么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因为企业对合适的标准是什么都不清楚。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50%以上是在基础问题上。

中国企业薪酬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品位分类而非职位分类。人们的工资是身份工资而非职位工资。中国企业大部分实行品位分类,即划分为干部和工人。传统的干部身份管理没有向现代人事管理转型,更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去甚远。雇佣一个不恰当的人从事工作,常常造成“人和事不相匹配”。

——资历而非能力和绩效导向。人才竞争要求对有能力者和工作绩效突出者给以高薪酬。激励机制的重点是核心员工和关键员工。能力导向是中国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机器的生产率是固定的,但有能力的人不一定创造一流业绩。人与机器管理的区别就在此。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把人的潜在能力发挥出来。

——结构而非水平问题突出。薪酬设计水平线有五种模型:匹配型、领先型、落后型、浮动型、权变型。在国有企业,低级职位是领先型,如有个公司的司机年薪竟然有10万元。其实月薪二三千元就能聘到一个很好的司机。而中高级职位是落后型。薪酬不是建立在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力的基础之上。

——几乎没有工资制度。制度内工资等级差别很小,不能体现职位的价值和工作绩效的差别。差距只在单位与单位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有单位工资、行业工资,而没有职位工资。没有正常的升级和降级,工资调整随意性很大,是运动性管理,没有制度。没有科学考核制度,薪酬与考核结果和晋升缺乏联系。工资的浮动要与考核挂钩。薪酬调查数据有用但不科学,没有科学的市场薪酬。外部竞争力目前对工资影响不大。加入WTO后,人才出现国际化趋势,不仅留学生回归,有些美国人也来中国工作。热门专业人才迅速与国际接轨,如有的企业财务总监年薪竟然高达百万美元。这说明人才价格不是简单地与工作分析评估结合,而有市场性。

薪酬制度的目标与内容

曾湘泉教授认为,传统薪酬制度目标是:建立内部一致性的分配制度(JOBEVAL);强调公司发展重点(不同职位不同定价);建立一套规范的运作程序;为公司管理员工提供货币支持。现代薪酬制度设计目标是:从公司战略出发,为公司取得竞争优势提供支持;吸纳、维系和激励优秀员工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任务。

曾湘泉教授介绍了Robbins薪酬框架,分内在薪酬与外在薪酬。内在薪酬,包括参与决策、较大的责任、个人成长机会、较大的工作自由及自由裁定权、较有趣的工作、活动的多元化等内容。对内在薪酬我们较忽略。

外在薪酬,分为直接薪酬、间接薪酬、非财务性薪酬。直接薪酬的内容有基本薪资、加班及假日津贴、绩效奖金、利润分享、股票认购权等;间接薪酬的内容有保健计划、非工作时间之给付、服务及额外津贴等;非财务性薪酬的内容有较喜欢的办公室装璜、较宽裕的午餐时间、特定的停车位、较喜欢的工作安排、业务用名片、动听的头衔等。

以职位为基础的薪酬设计

曾湘泉教授认为,薪酬设计要以组织战略、组织结构、职位体系为基础。要考虑内部一致性和外部竞争力。考虑内部一致性的流程为:进行工作分析和评价→职位说明书→职位评价→职位相对价值排序。考虑外部竞争力的流程为:选择标杆职位→搜集、分析信息→市场薪酬线→调整→企业薪酬政策线→薪距中点。

进行以职位为基础薪酬设计的前提是:清晰而明确的公司发展战略,科学的组织结构设置,规范的职位体系。职位定价的出发点是:工作分析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工作说明书,说明工作职责、管理权限、任职资格(基本条件和期望条件)。曾湘泉教授对目前人才市场招聘中对年龄、学历、性别的要求不以为然,称之为三大歧视。他说深圳平安保险公司招聘的一个培训经理是70岁的外国人。惠普中国招聘的人才中有50多岁的来自国有企业的员工。据对美国《华盛顿邮报》上发布的7创的多条招聘职位统计,其中只有2%要求硕士以上学位,4%要求本科以上学位,94%对学位没有要求。对工作评价技术,曾湘泉教授介绍,有分类法、排序法、点分法、要素比较法等。

曾湘泉教授介绍了国际薪酬设计趋势。薪酬设计的传统形式有:年功工资、成就工资、激励性工资。国际薪酬设计新的形式有:技能工资、知识工资(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如学习后调整工资)、广义薪酬、福利计划选择(美国薪酬中福利不低于三分之一)、长期激励等。薪酬呈现宽幅化特点,即工资等级减少,交叉增大,这与组织扁平化相一致。谈判工资也是一种薪酬新方式,这是直线经理直接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果,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曾湘泉教授认为,当前国内薪酬设计呈现以下趋势:品位分类转为职位分类,身份工资转化为职位定价;强调关键岗位、核心岗位与一般岗位的差别,强调和公司、部门及个人工作绩效的联系,导人成就工资;浮动性薪酬水平决策(激励性工资);谈判工资(外在要求);开展薪酬调查等,更大挑战在外部竞争。

曾湘泉教授主张薪酬制度设计要树立以下理念:管理本质是人力资源管理,好的CEO是好的人事经理,薪酬解决得好与公司战略和高层理念有很大关系,不能就薪酬论薪酬;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者共同职责;工作分析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设施和平台。

曾湘泉教授认为,中国企业薪酬制度要走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的道路。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他们了解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但中国企业却不了解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曾湘泉教授因此强调,中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和薪酬制度上要有国际视野,要导入国际的先进理念。

祝各位早日实现职业生涯的辉煌!
2008-04-07 12:07:35IP:保密
admin
等级:HR经理
权限:管理员
积分:1696
金钱:1563
声望:878
经验:878
发帖数:605
注册时间:2007年4月2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10楼

曾湘泉:问诊国企HR管理疑难杂症

    国际著名的洛桑管理学院每年有一个评价,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包括很多的指标,曾湘泉教授认为,从环境竞争力、内在竞争力、管理竞争力以及总体竞争力4个方面去比较,中国企业的竞争力都不强。

    第一个评价是关于环境竞争力,它是反映企业发展环境的优良程度。环境竞争力实际是一个特殊指标,它包括政府管理、基础设施、市场秩序和服务体系等44个指标。这44个指标排序,美国排在第一,中国排在第40位;如果用绝对指数去比较,美国是100,中国是18.75,这个差距非常大。从全球排位来看,这个指标中国最差。

    第二是内在竞争力,反映企业自身的能力,它包括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技术、营销、供应等职能能力。对企业内在竞争力的计算包括38种评价,中国企业同美国比较,美国打100分,中国要打27.08分,比环境竞争力要好一些,但是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分值还是很低的。

    第三就是管理竞争力,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力。与企业内在竞争力相比,管理竞争力不考虑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它偏重于企业的管理能力,所以更能反映企业的内在能力。它从五个方面去测量,包括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成本、企业绩效、管理的有效性、企业文化等。从中国企业管理竞争力国际比较中可以看到,除了劳动力成本平均排在5.8位,其他指标都非常低:中国企业平均排名在33.4位,中国劳动生产率排在40位,企业绩效排在34位,管理的有效性排在32.8位,企业文化排在263位。这五个指标,基本反映出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状况,中国唯一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指标是劳动力成本。换句话说,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其实很大。

    第四个指标是总体竞争力。从国际上看中国总体竞争力排名在38位。曾教授对代表我国企业最强实力的中国500强,同世界500强进行过一次比较,结论是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是很弱的,不同美国等大国比较有很大差距,而且同丹麦、爱尔兰这些小国相比,差距也很大。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不强,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显然与外部环境及企业的内在能力、所拥有的资源都处于弱势地位有关,但是与管理,特别是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密切。

    国际背景ABC:

    A:劳动力需求变化——生产知识的经济和用知识生产的经济

    B:人力资本增值成为员工职业发展的主题

    E:国家竞争力的概念由劳动力的竞争力所代替

    研究提升企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从人力资源管理去研究。全球整个经济变动的趋势,是从传统的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社会和现代的所谓服务业化推进。这个推进其实很大,从竞争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如果把变量引人到管理中间来讨论,可以说人才竞争是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问题。作为一个企业竞争力核心的东西,人力资源管理为什么会被放在这么高的地位来认识呢?

    应该从两个角度去看,第一就是国际的背景。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也就是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这时就出现了一个经济现象:生产知识的经济和用知识生产的经济。

    生产知识的经济。从大的产业结构变动来看,不是一般意义上讲的三次产业的调整上升。特别是从美国50年代、60年代开始,最追求的三次产业变动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现代服务业的上升。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两大块内容:第一部分是所谓的信息密集的服务,广告、软件、计算机等项目包括的信息密集服务。第二方面包括知识性的服务,包括会计、建筑设计、策划、法律、管理咨询等服务。这两类服务都叫现代服务业,都和现在我们讲的所谓生产知识的经济有非常大的关系。它的产品形态,很大程度上是以知识的形态出现。生产知识的竞争,在这中间已经开始凸现出来。

    用知识生产的经济。从1978年小平同志讲中国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始,中国的企业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的技术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劳动需求的变化使得知识的问题、人力资源的问题、人力资本的问题成为新的问题。

    产值的产业结构变化,使劳动力的结构发生变化,对人的要求也变化了。国际劳工组织有一个报告,名字就叫《培训,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它讲,现代的工人已经改变了需要增加分析的职能;整个社会的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需要掌握现代思想概念的人。过去中国是封闭的经济,今天的中国经济已经不能游离于世界经济之外,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都要逐渐实现国际化。因此,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也必须适应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所面临的这种国际化。所以人才的竞争和人力资本开始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在整个劳动力市场变革中,人力资本增值成为一个员工职业发展中主要的命题。美国研究世界企业寿命的专家讲过,世界500强的企业平均寿命是40年,从道琼斯指数挂牌以来,最初在指数上挂牌的企业,唯一幸存的只有GE——美国通用电器。而中国企业平均寿命是5年。

    企业寿命的缩短说明员工的忠诚度开始发生变化,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开始下降。换句话说,就是员工对职业的忠诚度开始超过其对企业的忠诚度。20年后,企业不存在了,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不能结束。

    人力资本的增值成为一个员工职业发展的问题,一个员工到企业中去,不是简单考虑薪水,而是要考虑他的职业生涯,他的人力资本是能够增值还是“缩水”。所以,人力资本增值也是现代经济竞争中出现的一个课题。90年代,美国前劳动部长说,国家竞争力现在退化了,要用一个基本概念来代替,叫劳动力竞争力;一个国家有没有竞争力,要看劳动力有没有竞争力。我们从国际的范围内去研究,美国为什么能在全球称霸,最重要的是战后实行技术移民政策,二战后开始到德国抢科学家,实际上它实行的是国际性的人才战略。

    国内背景ABC

    A:从“商品短缺”、“资本短缺”到人才竞争时代的开始

    B:缺乏人才激励制度是国企竞争力下降的一个关键

    C:人才体制落后是导致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在国际大背景下,国内企业也开始有了人才竞争的问题,它是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相伴而来的。

    中国的经济实际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商品短缺”阶段。研究中国的经济,必须研究两个三角洲,第一个是长江三角洲,第二是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企业大部分是改革开放以后,通过沿海开放政策获得了很大的优惠,发展起来的。到今天为止,还有一些国有大企业依靠国家过去的垄断资源获得优势。但是总体来说,中国的商品短缺在80年代已经结束了。

    90年代中国经济进入第二个阶段,就是“资本短缺”阶段。当时企业面临着融资问题,那时到现在产生了大量上市公司。今天,打开上市公司的负债表,它们的资金第一是放到银行生利息,第二是买罔库券,第三是用在一级市场认购。现在这个融资时代已经走到尽头了。

    现在进入第三个阶段,即人力资本阶段。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从人力资本角度去寻求优势。在国际人才竞争环境中,人才的竞争开始对国有企业产生很大冲击。在“商品短缺”、“资本短缺”阶段,国有企业实际还有很大优势,但在人力资本竞争阶段,国有企业的生存环境与过去的优势阶段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人才的吸纳、维系、激励问题就突出了。

    而归根到底,人才的竞争就是人才制度的竞争。有一篇文章说,人事是中国国际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硅谷有7仪旧家公司,其中有2仪归家公司是华人开办的,20年来我们流失了多少“硅谷”啊!人才竞争是人才机制和人才激励制度的竞争。所以,去年我同人才工作会议,把人才竞争提到一个很高的地位,胡锦涛总书记讲人才工作活力关键在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观,强调能力导向,强调业绩导向。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五大问题

    人和事不匹配

    用专业术语来讲,就是雇佣一个或使用一个不恰当的人来从事工作。从人力资源的历史来讲,在同际上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二战时期,叫人事管理。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如工作分析、工作评价等,都是美国在二战时期铁路运输业发明的,我们讨论的很多问题二战前都讨论过,比如管理的职业化、专业化。

    第二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最初的人力资源概念出现了,与人事管理的最大区别是强调员工管理。现在讲的“三满意”:员工满意、消费者满意、股东满意,其中的让员工满意,强调的就是人力资源。

    第三阶段是80年代,提出了一个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将竞争优势、竞争战略的概念导人了人力资源管理。

    第四阶段是90年代,网络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

    但此时的中国企业正在经历从传统的品位分类走向职位分类。换句话说,是从传统的干部身份管理走向人事管理的第一个阶段。所以,这个时候,国有企业会看到第一个问题就是人和事的不贝配问题。中国的组织空间,人和事不匹配也很严重,因为没有经历过专业化、职业化的阶段,现在这个问题才慢慢被认识。

    到现在为止,严格意义上讲,很多企业不但没有美国所谓的外部劳动力市场,其实也没有日本的内部劳动力市场。没有市场的概念,没有流动,职位的民配闰题,人和事的匹配问题就会发生非常大的冲突。所以,一个职位价格定出来,从技术上还是容易解决的。但是没有市场的时候,这样的机制运转就很困难。

    激励机制问题突出

    激励机制问题,不光是讲工资。激励从组织行为学上讲,分为外在报酬、内在报酬。内在报酬不表现在货币上,而表现在工作有没有自由度、工作有没有责任、工作是不是更有趣、更有吸引力。

    最近北京有一件奇怪的事情:过去都是国有企业的人往外企、民营跑,现在也有外企的人往罔企跑,往政府跑。这就体现内在报酬,他追求工作的发展机会、成就感;还有一个就是外在报酬,包括工资、福利、奖金等等。人才竞争要求对有能力者和工作绩效突出者给予高薪酬,而激励机制的重点是核心员工和关键员工。

    能力导向是国有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机器的生产率是固有的,但有能力的人不一定创造出一流业绩。人与机器管理的区别就在于此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把人的潜在能力发挥出来。反之,激励机制出问题,就会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问题,即人才流失了。

    没有有效的招聘技术

    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于干部身份管理,国企的人员招聘还沿用过去时代的很多干部身份管理的方式,没经历过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特别突出。比如招聘中是否有职位说明书、工作职责分类等。拥聘的无效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也使人才没有被及时吸纳进来,没能留得住。

    对员工缺乏培训而使企业效率受损

    由于对员工缺乏培训而使企业效率受损,也是中国企业的突出问题。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是建立在一个工作分析、工作说明书的基础上,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平台,没有基础设施。中国企业做人力资源管理,很喜欢用一些新的概念、新的名词、时髦的术语,国际上流行的技术中国都知道,但是实际上管理基础却没有所以导致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滞后。问题经常不是出在很复杂的方面,而是出在很简单的方面,比如标准。

    人力资源管理不研究人和工作的关系

    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没有管理的标准和管理的平台。人力资源管理不研究人和工作的关系,没有职位说明书,没有管理平台,人浮于事,工作职责不清。人力资源管理现在有新的三句话:招聘时要男的,不要女的;第二是要35岁以下。北京有90%的职位招聘要求35岁以下,南京99%以上要求35岁以下。惠普公司有个职位招聘,50岁了还要。深圳平安保险公司招聘一个培训经理,是台湾人,70岁,因为他有丰富的培训经验。第三是要硕士以上学位。招聘到了这种地步,是管理无知的表现。

    一份研究发现,美国《华盛顿邮报》7000个职位招聘时只有2%职位要硕士,4%的职位要本科,94%的职位没有学历要求。美国不是不重视学历,要应聘职位必须做工作分析;它们一般的招
聘书上没有写性别、开龄、学历。中国目前的招聘恰恰是过去干部身份管理的遗风,很多时候人力管理不是研究具体职位,而是天天琢磨套用世界上一个通用的标准。没有管理基础设施和管理平台,无法对员工进行招聘、考核、晋升和奖励,这在职能管理中特别突出。

    解决五大问题面临三大障碍

    第一是意识障碍和难点

    管理的本质是人力资源管理,严格地讲它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研究的领域,是一个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管理学共同探讨的领域。对中国来说,同技术相比,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引进和消化发达国家的东西尤为重要。

    中国要学习西方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科学技术学得很好,但是管理经验,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目前极其落后,比如工作分析是20年代创立,30年代大公司应用,50年代写进教科书。

    管理的本质是人力资源管理,一个好的CEO首先是一个好的人事经理。人力资源管理应从几个层面管理,一是高层领导的人力资源管理,这在中国一定要引起重视,现在很多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人事部的事,这是极其错误的观点。第二是直线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直线经理的分工是列出工作要求,协助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说明未来重点要求和类型,编写工作重点,制定员工人事工作规划等。

    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的障碍中第一条就是直线经理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直线经理”中文讲就是“指挥人的人“,他的参与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败。所以,国内企业直线经理管理人认识最大的误区是,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人事部的事,眼自己没有关系,这是最大的、最根本的错误。

    人力资源部门是被授权,以协助和建议的方式,去支持直线人员实现组织的目标。推行直线经理承当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是当务之急,把人事部改人力资源部不是问题的要害,关键是建立重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导人现代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讲两句话,第一句是要讲授权,授权,再授权。没有责任,不授权就没有压力。第二句话是传递组织的压力,把最高领导的观念和思想、压力传递到每一个层面上去从最高到最低的职位上,这个组织就被激活了。怎么传递这个压力,必须是直线经理承担人力资源管理,才知道工作的联系、工作的职责。

    启动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系统工程是从工作分析开始的,工作分析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设施和管理平台。中国的企业如果不完成这样一个阶段,简单地使用或者是引用国外的所谓90年代以后的技术是没有作为的。

    国企人才市场三大歧视——性别、年龄和学历,是制约国企人才脱颖而出的三个“硬门槛”,是管理者元知的表现。这些条件不是不重要,关键得研究这个职位与它们有什么联系。

    所以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要从重视理性开始,这是比较深层次的问题。建立在理性文化的基础上重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如果说没有科学理性的文化导人,可能就有问题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关键要走三条道路,第一是市场化,要研究客户的需求、市场的需求,要提高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的速度和能力。第二是规范化、制度化,要引人和导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走理性的道路。第三是国际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要开阔视野,要导人国际的先进理念。

    第二是体制障碍和难点

    沿用了传统管理模式的国有企业,在没有成为利润最大化即人均收入最大化组织以前,没有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在需求。国有企业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讲,首先是个企业目标问题。企业是利润最大化主体,从理论上讲,一个企业不可能有内在的人力资源管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企业内在的人力资源需求,这种内在的需求导人,首先来源于企业的振兴,所以不能用行政管理。但是,国有企业现在也改变了很多。

    有人说,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比国有企业好,但从民营企业特别是许多家族企业来看,其人力资源管理也很差,产权不是很清晰。复杂的血缘和姻缘关系,对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无法导人人力开发和管理的制度。

    服务业为主体的时代,人力资源在国企最大的问题是:工作的态度、人格的修养、跟消费者沟通的技能、跟员工沟通的技能,这四大问题比较突出。

    国有企业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这种体制对员工造成的危害是下意识的影响。例如国企从日本引进的设备都是一流的,但生产制造出的产品却不如人家。国企的职工同香港、台湾相比较,工作责任感、工作意识差距很大。这都是长期体制下造成的。

    当然还有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委托和代理关系不清楚,激励者和被激励者角色无法界定等问题。体制的问题很重要。所以,激励制度问题和我们的体制问题,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障碍,还有干部行政身份管理也不再适合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

    中国企业出现三个错误导致技术工人短缺。第一,错误的人力资源管理。第二,错误的市场信号。第三,错误的人力资本投资。一个错误的人力资源管理导致错误的市场信号,结果导致错误的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源管理是目前中国管理中短板中的短板。决定水桶盛水的容积最重要的不是长板,而是短板。人力资源管理是中国企业的“短板”,特别是东北这些国有企业,实际上是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面临的许多问题,不是“加法”和“减法”的问题。

    传统的干部行政和身份管理体制不再适应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要求,所以国企呼唤职业经理人,就是企业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

    第三是技术和方法的障碍和难点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而不知道如何重视,简单地停留在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上是不够的。

    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软的部分,我们叫价值观和文化、理念。日本在软的部分,在价值、文化方面,尤其在敬业精神上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另一个是硬的部分,制度的部分、技术部分,比如美国,员工和雇主高度的市场化,美国是以制度见长。所以,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关键是引进和消化发达国家现代的一整套技术和方法,要走国际化的道路。

    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我们现在用的技术和方法,基本是二战前人家发明的。实际上我们管理科学化,应该有阶段,有许多东西是不可逾越的。

    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队伍自身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的高低,制约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上层次、出效益的速度。人力资源部门是被授权以协助和建议的方式,支持直线人员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它需要技术和方法的支持。现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技术是招聘、培训和绩效管理、薪酬设计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要研究工作的本身职责,它的个性特征,它与工作是什么关系,包括绩效管理、绩效考核。世界上的事情好和坏,都和标准有关系。什么干好和干坏,是相对于标准而言。标准就要靠专业的评价人员。第一个是目标管理,第二是关键绩效职责。

    惠普有句名言:说你做的,做你说的。国企现在的考核很多都是技术上的问题。考核不是测量,而是考核未来的行为导向。考核是组织目标决定的,目标是第一位的。人力资源概念是组织的概念,人力资源的战略就是组织的战略。第一个要讨论组织的战略是什么,我的组织为什么存在,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我要干什么都要介绍清楚。往下怎么决信这个体系,我的组织结构,我的职位体系,我的工作职位,工作说明书。否则在技术层面上,建设一流的企业、一流的组
织是不可能的。发达国家的企业成功绝不是一句空话,有制度和管理、组织战略支持和技术支持,不是简单的重视人。

    曾湘泉教授说,我们的工资问题是“品位分类”导致的身份工资,而不是基于职位的、工作职责基础上的评价职位工资。实际上,我们要研究工作的职责,而不是品位分类、干部身份管理。换句话说,我们要解决中国的工资制度,是需要一整套人力资源的体系变革来支持的。

    国企现在的人力资源开发方法很落后,需要强化,包括培训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要重视强化国际合作,重视研究方法的规范化,创建与国际接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学术刊物。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培训及教育规模和水平都亟待加强。

    另一方面,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将直面职业化、专业化的人力资源队伍建设这个非常迫切的任务。职业化、专业化的人力资源队伍非常缺乏,也制约了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层次、管理出效益。

    所以,中国的企业要提升企业管理的竞争力,从低成本摆脱出来,走上高附加值的道路,实际上面临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调整,要重新思考。

    对症下药:HR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1.要构建新的管理理念。能力导向即能者而得其职,就是适合这个职位的在这个职位上干,人和事要匹配。中国的两极分化很严重,大量的人找不到工作,而高端市场、热门技术的人才非常短缺。

    能力导向跟业绩导向相比,业绩导向、绩效导向是根本的东西。所以说,企业最后还是要用业绩来衡量,不是简单用能力衡量,确实很困难。知识和行为是两回事,能够把人的素质界定出来。人力资源管理最大的魅力是把人的潜能开发出来,转化出来。业绩导向是根本。

    2.建立新的企业制度,从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手反向推动企业战略和制度改革。现在有很多人说中国的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中国的法人治理、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委托代理关系不清楚。所以.中国的企业不能搞人力资源管理,中罔的企业永远不能推行科学的理想的人力资源管理。其实有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至少有一个切人点,可以切人进去。所以中国企业推行人力资源管理,将会推动中国企业明晰自己的战略,明晰自己的发展方向,推进中国企业的制度改革和变革。

    3.学习和引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技术方法,推动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这也是中国企业从技术层面上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外包化,企业要去算成本和销售,也不是所有的事都自己做,但同时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大不同。所以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建设就非常重要。学习和引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技术和方法,推动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对中国的企业提高竞争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和方法。

祝各位早日实现职业生涯的辉煌!
2008-04-07 12:10:23IP:保密
admin
等级:HR经理
权限:管理员
积分:1696
金钱:1563
声望:878
经验:878
发帖数:605
注册时间:2007年4月2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11楼

[文跃然]薪酬问题新认识

今天翻看电脑里保存的旧资料,不经意翻到了这篇演讲整理稿。文跃然博士是人大劳动学院的教授,对人力资源管理颇有研究。在这次演讲当中,文博士颇有兴致地与听众分享了他有关薪酬问题的一些认识。

之所以颇有兴致,是因为文博士在实际的咨询当中,遇到了很多困惑,并有所得。而这些所得,与大部分人从书本上所得到的(包括文博士本人)虽然不是截然相反,但可以说是大相径庭。

比如,薪酬变革并非像一般人动辄所言,支持战略目标的实现。它往往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东西,可能所有人都不会满意。比如,是否浮动工资就是最好的激励方式?文博士得出的结论是,未必。比如,绩效考核是否要到个人?文博士的结论是,未必。那些看似科学的量化考核到主管比较合适,再往下,就看主管们的领导能力了。

能够想像得到文博士当初发现这些现象时的欣喜心情。我也曾经为发现了一些与主流论调不同的现象而欢欣鼓舞,并发奋要写本小书出来,虽然直到现在草稿还有相当一部分在我的肚子里。

假期浏览了一些有关薪酬的资料,得出个结论:研究这个领域的专家们应该是非常痛苦的。薪酬与人的欲望有关,这里仍然可以借用那个定律:每一个德高望重的薪酬专家的对立面,都是另一个德高望重的薪酬专家;他们都是错误的。

专家们(尤其是搞人力资源的)更不容易。童雪松博士在他的一篇文章开篇写到,饱读诗书的秀才下海经商,屡屡受挫之后,痛定思痛,终有所醒悟,虽有些极端,但却让人看到企业生存的现实。

最近一直在关注吴春波教授的博客,包括之前天伦兄曾经就“以人为本”发起一轮批判。吴教授的观点似乎与其学者身份不符,更何况他是搞人力资源的,不应该像歇斯底里的民企老板一样,提倡在效率的名义下“剥削”员工。

但我认为,童博士的那句话,能够为吴教授的言论做一个合理的解释。在深受以“狼文化”著称的华为影响后,专家也会经历一个否定自我的过程。吴教授的观点并不代表他在伦理层次的站位,不妨理解为相当极端地表达了他对现实的认识。

扯远了,附上文博士的演讲稿。

2006年1月13-1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和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联合主办的“2006年度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新年报告会暨2005年度中国人力资源机构和人物评选颁奖典礼”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楼一层报告厅隆重举行。

    主持人:下面要上场的这个人物不用介绍,大家都知道,他已经展示了他的风采,我要透露一个秘密,文教授是我们劳人院(女生)心中的偶像(哈哈)。

    薪酬问题大家都知道,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但是也是一个非常新的问题,因为今天上午常凯老师已经讲了,实际上薪酬的问题就存在跟工人发工资的问题,这是非常头疼的问题,自从有了人力资源部以后,管理部就把这个球递给了人力资源部门了,因为薪酬是各种问题的一个汇集点,不光单纯是一个钱的问题,可能跟文化、导向,甚至包括我们说到的员工对组织给他薪酬的期待和组织对员工的要求所形成的员工和组织的心理契约的问题等等,我们看到薪酬一手硬、一手软,就是两方面和钱加在一起,我们期待文老师和他精彩的观点,有请。
   
    文跃然:他说我是女生的偶像,那劳人院的偶像就太差劲了。(哈哈)我的演讲题目是“薪酬问题,新认识”从一个案例的角度来讲起。这是一个老问题,我想讲一些新的问题出来。

    大家看我想讲的问题有七个,从目录上大家可以看得到,一个是特征,一个是目的,第三个是怎么样理解满意度,第四个是怎么样认识基本薪酬的作用、考核沟通和制度安排,大概是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

    这几个问题都是基于一个案例,这个项目非常小,但是我特别投入,一有时间我就去,为什么一个很小的项目,说好只要三个月,我用了六个月那么长的时间去把它做完?我想主要还是因为通过这个项目,我对原来很困惑的问题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其实这几个问题都是我原来困惑的问题,这几个问题我现在都有一些新的认识,我今天要报告给大家就是对这几个老的问题我自己一些新的看法。

    先说第一个问题薪酬变革的特征我是这么认识的。我在今年开的研究生的那个人力资源讲座上表达过我的观点,可能有一些同学听过,知道我的这个意思,请你们再来听一遍。薪酬变革的特征,对这个问题产生一个想法起源是这样的,我在企业做这个薪酬项目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一个很重要的情况,就是说几乎一个新的薪酬制度变革下来,几乎没有人说好,就是增加工资的人也不说好,那个减少工资的人就更不说好,但是又要变革,这样就会使变革者,企业的领导者产生一个困惑,我们为什么要变革薪酬制度?再往下研究我还发现一个特点,我说薪酬制度实际上是公司最大的政治,不知道你们同意不同意?那企业的政治是什么呢?企业的政治之一就是薪酬体系变革。这个政治还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立竿见影的,它带来的正面效应是不确定的。你去变革薪酬制度坏处马上就能显现出来,好处就是看不见,或者说你就是不能确定,所以很多企业领导人,我这里举一个例子,从我们访谈里面摘录出来一段话,这个例子是一个企业领导者关于薪酬变革的一个看法,说我尝试我们公司薪酬变革的体系,到最后没有人说我好,以后我再也不干这种事情了,让薪酬制度**吧!大概是这么一个意思,意思是做了很多好事,但是最后没有人说好。

    我说这个观点最重要的意思是想跟大家说,薪酬制度因为是公司最大的政治,所以变革的时候先要想明白,否则就会进入一个沼泽,进入一个很深的泥潭。

    第二个问题的新认识,就是薪酬体系变革的目的。你们在学校的学生可能平常从来不想这样的问题,在企业工作的同志可能也未必把这个问题想得很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就是你对一个体系进行变革,他总得产生一点积极的作用,如果不能产生积极作用的话,你到底去变革他做什么?再加上我前面讲得那个特征,就是好处不能确定,坏处立竿见影。到这个企业做这个薪酬项目的时候,大概没搞多长时间,可能20天或者两三个星期以后,我就开始有一个很强烈的想法,要去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那就是比方说这个企业请我们做薪酬制度,最后做完了之后,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如果不能把这个目的搞清楚,这个制度变革下来之后还要挨骂,那变革他干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最后形成的结论是这样的?特别是在外面工作的人力资源经理们,其实薪酬体系变革想到底它就是三个目的:

    (1)让拿钱的人满意,我叫员工满意;

    (2)把核心员工吸纳到你这个公司,留住他激励他;

    (3)你把钱发出去之后,企业的目标要实现,我叫目标达成。

    所以薪酬体系变革实际上是这三个目的,一个是员工满意、一个是核心员工的吸纳,还有一个是目标达成。这里面三个目的背后还有两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请大家看,你们看到没有这三个目的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员工的方面,还有一个企业的方面。一般企业在考虑的时候,更多是考虑企业的目的,我把钱发出去,我要达到什么样的作用,很少从员工的角度去考虑。所以我说他的第一个意思,因为我们在变革薪酬的时候,即考虑企业的要求,也考虑员工的要求,所以我说我们这种目标考虑是基于双赢的目标考虑,这是它隐含的第一个意思“双赢”。

    第二个意思就是如果你不把这个目标想清楚,请大家注意:你的薪酬变革就是没有明确目标指导的,或者说没有明确的目标做导向的,反过来说如果你把薪酬目标变革的目的想的很清楚,实际上你的薪酬就可以以精准的目标做导向。这个概念叫做基于精准目标导向的薪酬变革,以这个企业为例子,在我对自己的这个问题有了这么三个方面的回答之后,后来我建议这个企业的薪酬变革有三个明确的目标:

    (1)员工满意度为60%-75%。

    (2)企业核心员工的流失率不超过3%;

    (3)建议利润增长或者销售增长都超过20%。

    请大家注意75%、3%和20%实际上是三个数字化的目标,如果你能够在事先能够确定这样的目标,而且在若干时间之后真正完成这三个目标,企业领导就可以告诉员工我们的薪酬变革是有意义的,第一员工满意度增长的,核心员工的流失率下降了,企业的绩效更好了。所以我说三个目标的看法,隐含着两个意思:一个是双赢,一个是精准的目标导向。推而广之,企业所有的变革都应该树立目标,我不知道你们同意不同意我的看法?否则你不要去做他。无独有偶,这个弄完以后,我跟曾老师一样,我是美国薪酬协会的会员,每年要交钱,我已经交了5年钱了。他每个月都会寄一些会刊过来,大概是去年10月还是11月份,我们这个项目是6月份开始的11月份的时候拿到这个杂志一看,里面正好有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和我的意思是一样的,他说薪酬变革一定要有目标,而且他划了一个距阵,从目标一一直到目标N,这是纵向的;横向的是措施一一直到措施N,只有这样薪酬变革才是有意义的。薪酬变革一定要有目的,我的目的有三个。

    第三个问题是怎么样理解这个薪酬满意度,这看上去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实际上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怎么讲?我先讲一个调查数据,从这个调查数据引起的困惑,你不是要给企业做调查,做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调查,我们当时给了这么几个问题,我这里抽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您对企业支付的薪酬和薪酬体系满意吗?大概90%的人说不满意;为什么?要给企业施加压力;第二个问题是:如果你不满意,您会不会离开这个公司呢?80%说我不会离开这个公司。你们做HR的人,你们就这两个问题去调查,基本上会得出这么一个矛盾的结论,为什么?这个结论背后隐藏着什么?我看除了无可奈何之外,还有别的争议。我开始思考这个满意度是什么东西,一般领导人会说员工没有满意的时候,我在我的个人网页上做了一个调查,您认为员工对薪酬永远不满意这个说法是正确还是不正确?我原来的看法也是这样的,你去调查满意度基本上员工会说不满意。

    我后来去思考,我说这个满意度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员工一方面说不满意,另一方面又不走。最后我把满意度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理想满意度;还有一个是现实满意度。理想满意度是什么东西呢?是绝对满意度,你给他多少钱,我不知道现在曾院长给我多少钱,我会说我满意,我们搞了一套18本的书,我总是问要奖励,他总是不给我。我说起码每一本书给我一千块钱呢,我就会满意。但是你给我之后,我还会要的。我想说的是什么呢?就是理想满意度实际上是一个绝对满意度。现实满意度是一个什么呢?现实满意度是他拿了这个钱,但是他不会考虑离开这个公司,但是钱没有低到让他做出离开这个公司的决定。如果这两个概念是成立的话,事实上我就解决了那个矛盾的问题,理想满意度是不可能的,现实满意度是可能的。那满意度我的第三个意思我想说这种区别企业的政策含义在什么地方?知道这个满意度可以分成理想满意度和现实满意度之后,对企业来说政策含义就在于企业不要把追求理想满意度作为他的主要政策,企业应该把追求现实满意度追求他的主要政策、追求目标。但是要以现实满意度为基础,逐步向理想满意度去靠近。如果你们愿意画的话,可以画一个曲线,很高的曲线是理想满意度。很低的曲线叫现实满意度,理想满意度和现实满意度是有区分的,企业要保证的是现实满意度。所以企业应该追求现实满意度而不应该一味地理想满意度,这是我的看法。

    第四个要汇报的观点是怎么样理解基本薪酬的作用。先说我对这个问题产生的一个思考,我先请教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想想看,你们的回答是怎样的?你们觉得基本工资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更大。还是奖金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更大?一般的看法是基本工资的激励作用没有奖金的激励作用大,因为奖金是变动的。你们为工资总额这个东西苦恼的话,国有企业有一个工资政策,这个工资与绩效挂钩,我们正好做的这个企业也是一个国有企业,在这个国有企业做项目之前这个领导人跟我们是这样说:这个企业的薪酬有八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该高的不高,该低的不低,第二个是说基本工资太大了,奖金的部分太小了,最后他的基本想法是能不能把基本工资降低了,奖金增加,通过这个方式来更好地激励员工。

    最后我们调查发现,员工基本上是反对基本工资降低,然后增加奖金的部分。我们给了三个选择,第一个是如果这个企业硬要降低你的基本工资,从而增加奖金的部分,你会不会辞职?一般的回答是如果领导一定要这样干,我也没有办法,也不辞职。第二个问题是说如果要降低基本工资,假定说基本工资可以降低,增加奖金的部分,你觉得基本工资降低百分之多少比较好?一个是10%、20%,最后员工的基本回答是能接受的基本工资的降低比例是10%。第三个基本工资降低,奖金增加你的满意度会不会增加?员工的回答,满意度会下降,或者说90%的人我的满意度会下降。

    如果你关注到这三个问题的结论,这个结论是真实的,你们会有什么样的看法?特别是你们做领导的话,你们会有什么样的看法?你们还要坚持说增加奖金,降低基本工资吗?最后我们想来想去,提了一个建议,根据我们的调查,如果你一定要降低基本工资,然后来增加奖金,一个是正面作用不大,第二个可能会产生一些很多想不到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说要改变思路,不要降低基本工资不要增加奖金。如果他接受我们的看法,如果你是一个咨询顾问,你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你还有什么政策供这个领导选择呢?后来这个领导说,那不降低基本工资,然后奖金也不增加,请你们干什么呢?最后我们给那个领导三个选择:基本工资不变,奖金也不变,这是一种选择;第二种选择是基本工资减少,奖金大幅度增加;第三种选择,基本工资大幅度增加,奖金大幅度减少。企业会选哪一个?第一个肯定不选,既然动员会也开了,跟那么多人说我们要变革薪酬,说到最后什么也没动,这是不可能的。那第二个说是增加那个奖金,降低基本工资,后来调查下来根本就行不通,最后只有一个选择,就是逼着他做了这个选择。最后我们的结论是这样的,我这个问题其实我自己想了很久,如果说降低基本工资,增加奖金的这种方式行不通,你又要变革你的薪酬制度,或者薪酬制度非变革不可,我说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用基本工资做激励的手段,而不是奖金作为激励的手段,我去思考这个理论问题,最后我的结论是什么呢?用基本工资作为主要的激励手段,而不是用奖金作为主要的激励手段,其实是一个真理。正常的状态就应该是这样的。

    比方说你去问那个摩托罗拉公司和西门子公司做销售的,你一年有多少奖金、奖金占的比例是多少?他说在摩托罗拉、在西门子大的一些跨国公司里面,奖金的部分其实很少,主要是基本工资。

    另外你们从那个西方薪酬支付的历史角度去看,你们会发现薪酬就是基本工资从来都是最重要的激励手段,奖金按照我的看法是打补丁的,是觉得这个地方要做一个奖励,他就做一个相应的奖励计划,慢慢打补丁,补丁多了成为了一个奖励的系统。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最系统的员工的薪酬支付手段主要是基本薪酬体系,而不是奖金体系。一个是跨国公司的历史,跨国公司的实践,第二个是西方人的历史。最后我就很大胆地跟这个领导说,按照我的看法,用基本工资来作为激励的主要手段,而不是用奖金来作为激励的手段是有据可依的。因此我建议您采纳这个建议,增加基本工资,降低奖金的部分。

    后来有了这个思考之后,那个领导一开始也觉得很新鲜,他说:是啊,这个东西好像可以。过了十多天以后,他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我发现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基本工资那么高,奖金那么低,大家拿了这个钱不干活怎么办?奖金那么少,我这个企业完不成任务怎么办?我说:拿基本工资大家不干活,有办法解决,奖金很低,业绩完不成也有办法解决。又过了十多天,他又说文老师你说得那个还有点道理,我最近跟西门子的人聊了一下,我发现他们也是奖金很少,基本工资很多,看来也不是这样。这个人在日本有十多年的日本经验,我回头一想日本的商社我当时也觉得奇怪,怎么日本人支付工资的时候奖金那么少,基本工资那么高呢?我觉得你这个可能有一点预见性。反映了一方面他在思考,另一方面他在犹豫。后来,其实他说到点子上去了,如果我前面的看法是对,其实他有两个大的风险:高基本工资所带来的激励性下降,第二个是低奖金的部分带来激励作用的下降,是这两个问题或者两个风险。

    后来,围绕这两个风险我们想出了好多解决办法,回头去看西方人的书,其实这些问题西方人都想过,我记得考研究生你们如果在座的考过我们的研究生的话,我就出的这个题目,我还专门加了一个东西叫绩效加薪,请大家注意这个解决的是基本工资的增长机制问题,说基本工资要随绩效变化而变化,为的是避免哪个风险?为的是避免基本工资那么高,然后基本工资的激励作用下降了这样一个风险。那奖金减少能不能导致激励性下降呢?奖励里面有一个增量奖励的方法。增量奖励是什么意思呢?去年你卖17亿,今年预计要增加3个亿,17亿之前我不给你奖励,17亿以后我再给你奖励。我后来发现奖金总量的减少,其实可以用增量奖励的办法来解决。比方说:这个公司去年销售17亿,300万的奖金总量你们除一下,每一块钱的销售里面的含量是多少?还有一个是说这个公司去年销售17亿,今年预计到达到20亿,你把3亿增加的部分算作奖励。你们算一下,3亿除以100万,17亿除以300万,哪个奖励办法下的每一块钱的奖励办法要高?后面这一种。基本工资很高,但是你采取绩效加薪的办法,奖金大量下降,你采取增量奖励的办法。

    后来我发现,这个东西想多了之后能想通很多事,比方说有一次我在中信银行讲课,他是分行的行长听课,是我们人大培训中心请我去讲。有一个广州来的行长,课间休息的时候他问我了我一个问题:我们这个行现在销售越来越重要,但是销售人员的流动率越来越高,您觉得可能的原因在什么地方?我说:以我已经有的知识,我来判断你的问题可能出在什么地方呢?你的销售人员的工资结构出了问题,你的奖金部分过大,基本工资或者固定的部分过小。他说:是啊,我们是80%的奖励,20%的固定。我说:人越大,资历越高,对基本工资的要求就越高。你们想想看是不是这样的?我40多岁我要养家糊口,你一个月要给我1万块钱我才可以支付。
   
    主持人:比如说我怎么、怎么样,他说那个我是指一个例子,比如说转移到我身上比较合适。
   
    文跃然:她现在的工资结构是国家给他的钱是1500块,一个月固定的。然后大概学院给他的钱加上学校给的可能是5千到6千的,假如说一个月6千块的话,剩下的全是变动的。那人大如果没有钱了,你就只能拿1500块钱。如果我说这个情况是真实的,一个43岁的副教授,她一个月只拿1500块钱,你告诉他还有70%、80%是变动的,这样对她是一种什么安排?我觉得是不合理的。销售人员的基本工资应该越少越好,奖金越高越好。并不是这样的。一个销售总监他希望他的基本工资在一个绝对水平的位置之上,否则你就不能吸纳他。

    最后讲一个问题,考核的问题,也是一些新的认识。你们觉得考核重不重要?重要。我们有没有高估他、夸大他,在中国的企业里面,你们的看法是怎样的?这是我们在联想集团做文化项目,然后在涉及问卷阶段,我专门加了一个问题,就是联想没有高估考核的作用,让联想去回答,这个数据还没有回来。我提这个问题,已经反映我在考核的问题可能在中国被夸大这样一个认识有关。我见过好多的企业、好多的机构,考核前和考核后的绩效一方面就是不仅没有明显的增长,反倒是矛盾比原来更加突出。

    举两个例子:一个企业的总部人力资源说一年变一个考核办法,搞了四年了最后调查问员工对这个考核的改进满不满意,你认为考核有没有提高你的绩效?结果一年比一年负面,大家的评价越来越低,考核不仅没有好的作用,反而起到了坏的作用。所以我想考核的积极作用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观点。

    最后我想说考核的第二个观点,考核的关键在哪里?从一般的角度来说一个是考核的正确指标,第二个是正确的考核指标值,第三个正确的考核主体,第四个是考核的作用。后来发现除了这四个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比这四个环节更加重要的东西,是整个考核的领导机制。我观察了好多企业的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一线经理的领导能力强,团队的绩效一定高。如果一线经理的领导能力不强,团队的绩效一定低。尽管在后面这种情况下,你的考核体系非常的完善,我说的这个观点不知道有没有讲清楚?哪怕是你有很好的考核体系,但是如果这个基层领导者的领导能力不强的话,其实考核是没什么用的。

    那次我看一本,我除了是美国薪酬协会的会员,还是美国人力资源协会的会员,也是每年都寄杂志过来,我自己好象总是想明白了,然后突然看到一个什么文章受到启发,这次是先看到那篇文章才会产生这个想法。大概是05年的第六期有一篇戴尔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的专访,访问他怎么做人力资源总监,要是来自戴尔公司的人就知道,他的背景跟我们很相似,先在大学教书,然后去做咨询,做了咨询以后觉得没劲,回家休息,然后正好说戴尔缺一个人他就去了戴尔。他很快从那个企业冒出来了,坐到了人力资源总监的这个位置。问了很多问题,戴尔大家知道是一个绩效导向的公司,绩效导向的公司最大的问题,按照他的看法是大家不合作,每个人都关注自己的绩效,所以团队精神不够。他需要改变这种状况,改变这种状况又不能取消考核,他说怎么解决呢?最好是主要考团队领导,而不是主要考一般的员工。考团队领导的绩效领导力,就考五个问题很简单:第一个问题是让员工去打分,过去这一年里你的直线领导在你的绩效改进方面有没有对你形成有效的领导?分数如果低于75分,这个人就要离开这个岗位,让那个能够提供这个领导能力的人来做这个岗位。最后每一个直线领导都非常关注给他的员工以绩效指导。我发现这是一个好东西,你考的再细、你搞得再复杂,如果没有这个直线经理在这边起带头作用、起指导作用,考核体系其实没有用的。

    很多考核体系没有那么起作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什么?忽略了这一层的绩效领导力。我很有体会,曾老师如果你要来评价我的话,你不要评我迟不迟到。你就评价我在这教研室四年有没有取得工作绩效?我只想说我看大学的情况也是这样的,一个学院有没有绩效,其实很大的一个方面是那个教研室主任,也就是那个最基层的领导者能不能做绩效领导。所以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什么?“绩效好不好,关键在领导。”

    我要讲得就这么多,谢谢你们!

   
    主持人:我们还有几分钟的时间,留给大家提问问题。刚才文跃然老师他一共发现了三个真理,他老说绝对是一个真理。他的第一个真理就是理想满意度和现实满意度的差异,第二个真理是固定工资和奖金之间谁对激励的作用更大;我最感兴趣是他的第三个结论了,绩效好不好,关键在领导。我强烈建议曾院长以后不要考核我了,就光考核他一个人,我们教研室的绩效就能上来。
   
    提问:我是来自国投电力的人力资源主管,我们对这三个真理是确认的。我请教文跃然教授如何与绩效挂钩?这个是否存在矛盾?如果存在的话,存在什么矛盾?学术界对这个薪酬差距的控制有怎样的良策以及国外对这个问题有何成熟的可以借鉴的方法?
   
    文跃然:可能很多在校学生你们对这个没有体会,只要出去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同志很有体会,这个绩效挂钩。第一种情况是工资总额不大受限制的,就是比较充裕的。还有一种是工资总额少,怎么弄也不够,大多数70、80%是处于第二种情况,所以对国有企业来说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总嫌这个东西不够。如果让我来发表看法的话,我能不能从三个角度来评论,第一个就是绩效挂钩这个制度肯定不是一个合理的制度。但是我们又没有办法,因为这是国家政策。不合理的地方,大概在前年在一个企业里面,我突然想起来了一个办法,我说这个功效挂钩起来不是反动了。如果说工资总额是1千万固定,你的销售额每增加一块钱,每一块钱里面的工资含量其实就越低。换句话讲就是你销售1千万,每一块钱销售你有一块钱的工资总额,你销售到增加到2千万,每一块销售额里面只有5毛钱,说这个问题就大了。绩效越高,你销售的越多,每一单位销售里面的工资含量越低,这个是谁干的?恰恰我们要干,我说他是不好的,但是没有办法改变。

    第二个评论也是我突然悟到的,那天看姚明打篮球,看的时候他们就讲,这个火箭队怎么怎么样,我突然感觉到这个工资核定不光是我们国家有,火箭队也有。他的工资叫工资帽,比方说我们球队今年是1500万美元,就给我们这么多,你要在这个下面考虑你的工资总额,比方说你买了麦迪和姚明,两个人花了好多1100万,还有400万……我想说工资总额如果说理解为工资预算的话,其实在中国也有,在国外也有。

    第三个评论既然大家都有工资总额,在工资总额既定的情况下面,怎么样做好分配,在大盘子既定的情况下怎么样做好分配,到底怎么样做好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今天也没有时间讲。我讲一个我的看法,这个看法就是工资总额要分配好,主要是要处理好两个关系:第一个关系是职能部门跟业务部门的关系;第二个是基本工资跟变动工资的关系;如果把这两个关系处理好,我觉得在既定的工资总额下面,咱们的工资体系合理性就会往前走很大的一步。要是有时间晚上给我打电话,咱们再具体聊。
   
    提问:尊敬的周老师、文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青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的,我想斗胆向文老师的第二个观点发起一点冲击,因为文老师也非常随和,我就这样表达了。我觉得文老师说了,基本的工资可能起的作用更大一些。我主要是从实践的角度,你比如说人寿,他也吸引了很多优秀的年轻人去参加,他的待遇非常高,但是他吸引的人大部分是非常喜欢挑战性的工作,如果说其他的一些行业可能工资很高,但是这些人不一定去了。

    第二个例子就是医药代表,大家都知道现在这个看病贵、医药贵,这是因为医药代表是成功的方面。他成功在公司对他的薪酬设计,主要是公司对他的激励机制。我个人认为是不是就是说这个企业第一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你像国外的西门子一些大的跨国公司,他有上百年的历史,而且公司盈利点也非常多,比较稳定,所以他可以制订一个比较高的相对的基本工资吸引一些优秀的人才。再就是如果是一些发展型的公司盈利点非常危险,或者说盈利点不多,正处于发展阶段像保健品行业,我想制订的奖金可能会高一些。在企业当中不同的层次,高管层次对基层的一些同志我想薪酬设计可能是不一样,如果是中下层奖金的程度更大一些,因为不同人的需求不一样,有的人的需求希望挑战一些的。所以就是我的第二点冲击不知道能不能起到一点效果,在此求证一下文老师?
   
   
    文跃然:第一个评论您说得很有道理。

    第二个评论你说得那两个行业有,但是比较少见,像保险、人寿、出租车司机、安利,但是我认为不是普遍、典型的行业。

    第三个我那个如果可以叫真理的话,如果你们听了以后要吸收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的话,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原来在做薪酬的时候,把主要的关注点放奖金体系的完善上,而忽略基本薪酬其实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我给你讲两个案例,第一个是美国薪酬界的圣经,那本书的一个讲法在美国实施奖励制度的,就是非常完善奖励制度的企业大概不到30%,这是一个数据。第二个数据就是奖金得成功率只有20%,奖金体系的成功率只有20%,但是那个人提供这个数据的人是学奖金的,他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这个数据的,他是说这个空间还很大。我是怎么解读的呢?我是从反面解读的,奖金要成功其实不容易,如果一个企业要把保押在奖金的上面,十有八九会失败。我的第三个评论是请你们特别关注我的那个观点的这个方面,就是重视基本薪酬的激励作用,而不仅仅把眼光放在奖金上,谢谢你!
   
    主持人:也谢谢大家精彩的提问。我觉得咱们今天的所有的演讲到这儿基本上就算结束了,我感觉到今天上午和下午虽然我们关注的问题不一样,但是同样地精彩,上面是宏观的方面每一个演讲都气势如虹,他们高瞻远瞩;下午的这些演讲嘉宾的特点是什么?关注非常具体的问题,深入细致、丰富生动我觉得今天的演讲是非成功的,不仅如此,我也感到在座各位提问的水平也都特别高,提问的问题不仅有管理当中实际操作的一些问题,而且包括学术上尖端的问题。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个表面的形式,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的问题,说明我们的思维形式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觉得这都是人力资源管理从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个进步的体现,谢谢大家!

祝各位早日实现职业生涯的辉煌!
2008-04-07 14:21:41IP:保密
 快速回复
  • 支持UBB,HTML标签

  • 高级回复
  • 内容

    操作选项: 加精 解精 奖惩 设专题 设公告 解公告 固顶 总固顶 解固顶 结帖 解结帖 锁帖 解锁 移帖 删帖

    Copyright © 2006-2007 深圳商祺 协作网站: www.txpx.org

    首页 | 关于商祺 | 专家团队 | 企业内训 | 学员风采 | 合作伙伴 | 网站地图

    咨询电话:0755-83749005  83749031  手机:13554885380  13923422840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振华路21号深圳成人教育中心六楼601室
    QQ:645466321、MSN:Jennyzhan3344@hotmail.com
    专业的深圳人力资源管理师、助理人力管理师培训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