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论坛首页 -> 商祺企管 -> HR学员专业讨论、资料下载区 -> 人力资源战略 -> 国内权威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文章集合
发表新的主题 发起新的投票 回复话题
 标题:国内权威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文章集合
admin
等级:HR经理
权限:管理员
积分:1696
金钱:1563
声望:878
经验:878
发帖数:605
注册时间:2007年4月2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22楼

“战略性”人力资源究竟意味着什么

 

作者:KEN CARRIG、PATRICK M. WRIGHT

来源: 《世界经理人》杂志 发表时间: 2008-04-17
 
 

  尽管流行用语层出不穷,但有些最基本的东西是永远都不变的。对人力资源专业人士来说,只有主动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才能确保人才充分投入、情绪高昂,且精力充沛。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意味着在铭记过去和坚持核心的同时,要提前考虑好两步。通常,人力资源专业人士需要对多个方面负责,包括效益管理、人才培训和开发等等。

  从时间管理的角度而言,安排时间思考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如何在二至五年内实现可接受的甚至是非常出色的绩效。

  打造战略性人力资源部门的第一步是培养这种意识。这意味着你需要提一些基本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答案,以激发出新的理念。

  在实践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方面,Snavely Forest Products公司是一个好例子。起初,该公司主要为高级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并不包括普通员工。最终,为了培训下一代管理者,执行委员会从长远的角度对公司的培训项目进行了反思。该委员会提出了多个启发性的问题,如:

  ?本企业进行培训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当前在哪些方面做得对?

  ?我们怎样取得成果?

  ?培训的成本是多少?

  ?我们对培训的长远期望是什么?

  ?怎样对培训的投资回报进行评估?

  该实践的结果就是SFP大学(Snavely Forest Products University)的诞生。SFP大学一开始就将“企业新秀”作为培训的对象。在两年的培训期内,SFP大学为企业新秀安排了季度面对面会谈、报告写作、演讲,安排内外部培训师,并关注培训的投资回报。

  第二阶段,SFP大学专注于为Snavely Forest Products公司的所有其他员工进行培训。它向每个部门张贴了一张海报,简单介绍了员工进入SFP大学的各种途径,包括受邀项目和自愿项目等等。此外,它还向每个部门派发了一张表格,询问员工的培训兴趣和需求。

  该表格基于提升利润对各种需求加以定义,包括:提升生产力、节省成本、改良产品和改进服务质量。该表格也预留了空间,让员工和总经理加以签名。这一步非常重要,因为确保将员工和总经理列在同一页很有价值,它能够提升员工的投入度。

  然后,该表格会被提交到人力资源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会与员工及其总经理交谈,以制定特定的培训计划来满足特定的需求,并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以满足具有共同需求的更大团体的动态培训需求。

  上面的例子只是基本性的。实际上,战略性人力资源指的是找到基本的阻碍问题,然后再对其加以解决。正如《从优秀到卓越》一书的作者柯林斯(Jim Collins)所说:“它指的是在适当的时间让适当的人上适当的汽车,并为其安排适当的座位。”

祝各位早日实现职业生涯的辉煌!
2008-04-17 22:38:43IP:保密
admin
等级:HR经理
权限:管理员
积分:1696
金钱:1563
声望:878
经验:878
发帖数:605
注册时间:2007年4月2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23楼
莫让人力资源管理成为寡妇职位


  入库时间:2008年4月17日

    管理大师德鲁克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提出寡妇职位的概念,意指由于设置不合理或定位偏差导致职位的低效性。近年来,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重视,投入了很多关注与资源,但普遍效果不佳,领导不满意,人力资源从业人员也感深苦恼。深入分析问题根源,可以发现,很多时候是因为人力资源岗位正在或多或少陷入寡妇职位的陷阱,总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目标定位偏差

    人力资源管理由于管理对象-人对企业的核心作用,职能发挥必须与企业管理完全融合,以企业的总体目标为唯一目标,而非独立的部门发展目标,评价标准应以思路措施的科学性和对企业发展的匹配度为依据,而非制度的多寡与完备程度。实践中,许多企业热衷于追求最典范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先进标杆为标准衡量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或者多有不满,或者简单复制其它企业管理体系,只有表面形式,缺乏管理思想内涵,结果匹配性差,无法产生预期价值,就是由于以部门发展为导向而脱离了企业目标这个大前提。

    2、前提条件缺乏

    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最大变化在于强调对战略的支持作用,但由于大部分企业仍没有达到战略管理的阶段,或者没有战略,或者只有成为业内一流之类的模糊的战略意图,这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在落实战略中,往往发现缺乏根据或距离过于遥远,结果只能放弃,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升级缺乏必要的前提条件。同时由于部分企业对战略认知模糊,战略制定过程中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纳入进来,使战略与人才资源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在执行中往往表现出人力资源管理始终追不上战略。

    3、低优先级问题

    生存与发展是企业的两个根本命题,生存第一无疑是所有企业管理者的共识,但在经营中是以生存求发展,还是以发展促生存则观点不一,其实两者必须共生共进,不发展也无法生存。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往往喜欢过多强调生存,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企业关注发展为前提研究的,于是实践中,与其它业务、职能比较,人力资源管理改进工作往往处于低优先级,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理念、工具由于资源受限严重或者被无限期搁置,或者大打折扣,难以发挥效果。

    4、职能错位

    国内企业中流行一种提法:二线要做好一线的服务工作,意指二线部门应以市场为导向做好一线部门的支持工作。基于这种提法,很多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定位为服务岗位,以为员工服务的好坏为主考核人力资源部门,同时在现代管理理念指导下,又赋予其战略管理层面的职责,结果这种管理职责与服务定位在实践中暴露出很大的矛盾。过于强调的服务职责导致:人力资源管理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与资源、人力资源部门缺乏基本的威信与支持、工作内容主要纠缠于过于繁重的行政服务中、难以参与战略与变革等问题,结果人力资源部门成了难成大器的阿斗。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是职能定位的错位,对人力资源部门的服务要求,被误解为以服务好每名员工为部门主要目标,于是出现当员工不能达到管理要求时,人力资源部门不是从组织角度考虑解决方案,而是去不厌其烦的提醒、解释。由于服务的好坏必然是以服务对象的意愿为标准,这使得人力资源部门往往难以承担推动改革和人力资源整合职能,损害了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作为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对服务的正确理解应是以服务于职责,服务于组织为根本,以服务的意识履行好管理职责。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只能来源于企业综合竞争力,一线 、二线的区别在于是对市场产生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而并非重要性的差别,如定位不当,往往导致部门发展不均衡、内部博弈不断,最终损害企业的系统能力。

    5、价值贡献评价难问题限制人力资源改进

    人力资源管理与制定战略类似,难以通过某些量化指标在短期内做出公认的评价,如何评估人力资源管理价值一直是理论界的难题。笔者曾听过一知名人力资源教授的课,他在高度评价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后,又在薪酬设计案例中通过对某企业年度目标进行分解,得出结论:人力资源部门承担的年度分解目标相对少,所以重要性低,薪酬应该少。由此可看出即使人力资源理论界仍存在认识误区,该教授得出两个矛盾的结论:一是人力资源管理是否重要前后矛盾,二是薪酬体系设计方案为高战略价值的关键工作由低薪酬的员工承担。他的错误在于将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的系统、持续性贡献与阶段性完成的具体事务进行了混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不间断的系统工程,只有根据社会环境、企业发展、文化理念、战略目标、竞争态势等众多变量而逐步动态演进,才能保持有效性,不应简单以每年与企业短期目标挂钩的具体事务衡量。如果这种努力过程得不到正确评价,将很大程度上制约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打击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因为把问题解决在问题发生之前得不到公正的认可。

    6、狼性文化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阻碍

    不知何时起,狼性文化大行其道,并在许多企业成为主流,这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根基-人本文化产生很大冲突。在狼性文化氛围中,人力资源管理忽略人性基础上个人和团队能力的发掘,强调基于狼性的竞争,虽在某个发展阶段能发挥作用,但长期看这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效果大大降低,毕竟人不是狼,习惯狼性的人不仅不会增强团队合力,还会在内部引起内耗,让其他人不适,根据需求理论,真正的高端人才也不会喜欢长期处于狼性文化求生存的。其实为形象描述,在管理学领域提出很多比喻或小故事,用来强调管理学的某方面道理,但不能作为管理体系的全部,否则就是以偏概全了。狼性文化就是其中之一,本意是教育员工认识竞争的残酷,提高适应性,但一旦成为企业价值公理,则成为压制企业发展的天花板,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也难以走向深入。

    7、条、块管理冲突,导致孤军奋战

    在企业运营中,人力资源部门与业务部门的管理分工分属于条、块管理,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层面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其它部门则主要负责本部门职能的业绩,显然成功的部门管理必须包括人才的科学管理与培养,而不能是简单的业务指标。但在多数企业中,直线管理人员往往不愿意承担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即使反复加强其人力资源管理技能也无济于事,这与经理人队伍职业化程度低、短期思维严重、考核体系不完善等有关。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在缺乏必要权威时,好的管理思想与人才战略缺乏支撑,难以落到实处。

    8、低门槛、低发展降低从业人员胜任能力

    要想发挥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价值,不仅要有人力资源专业技术知识,更需要对企业管理和组织人的行为规律有深刻认知,这对从业者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由于众多原因,人力资源岗位往往设置了较低的门槛,能力以能够完成基本的人事服务工作为标准,低门槛导致低收入、低发展,排斥了一些优秀人才的进入,结果人员素质与工作绩效间产生恶性循环。先进的理论需要优秀的人才落实,从业人员中大量存在的低专业化、低匹配度,导致容易对人力资源管理先进理论产生误读,执行时发生曲解,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升级时也容易受到人员能力的困扰。

    寡妇职位产生的根源是认知偏差导致的职、能、责、权、利不能统一,企业管理中的很多问题都根源于此,企业管理者往往出于主观原因,对某些职位进行了完美的要求,但却缺乏对职位发挥作用的环境平台的关注,结果反而导致职位正常的作用都难以发挥。作为HR负责人,杜绝寡妇职位的存在是主要岗位职责之一,要履行好这一职责,首先应避免本身岗位成为寡妇职位,注意提高认识,加强沟通、宣贯,理顺职责履行的各项前提条件。

祝各位早日实现职业生涯的辉煌!
2008-04-19 21:57:32IP:保密
admin
等级:HR经理
权限:管理员
积分:1696
金钱:1563
声望:878
经验:878
发帖数:605
注册时间:2007年4月2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24楼
焦点关注:统一人力资源市场,大势所趋
 
2008-04-15 作者:本报记者丁国元 实习生张继宗
 

劳动力市场归劳动部门管、人才市场归人事部门管的人为划分政策,导致用人单位烦恼,求职者四处疲惫奔波。当政府权力部门开始合并,实行统一标准、规范化管理的时候,这种职场割裂的局面就将结束——

    今年“两会”后,国务院大部制改革无疑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之一。
    3月31日,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人事部合并而成的新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挂牌。这种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的人力资源部门合并,将会直接使目前的人力资源市场发生新变化。
    长久以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由劳动部门负责管理,而人事部门负责的是人才市场。分属两家政府机构管理的市场,各具特色、标准不一。在这种情形下,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往往面临“分身乏术”的窘境。
    专家分析认为,在管理机构合并后,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最后必将踏上统一的道路。

招聘成本高让用人单位烦恼
    4月2日,第27届京城职场招聘会举行。北京汉威高斓新兴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招聘的姜女士告诉记者,招聘信息公告栏上除了写有“诚聘物业主管、楼层主管”之外,还写着“诚聘维修工、清洁工”。姜女士表示,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节约成本。但她估计直到招聘会结束,也招不到后者,因为参加这种招聘会的毕竟还是中高级人才居多。她说,“如果招不到普通工人,公司还是要派人去劳动力市场,这样分两处招聘成本很高。”
    从许多企业提供的招聘信息上,记者可以明显感到用人单位统一招人的愿望。北京自然绿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同一张信息公告牌上打出两组差距明显的岗位信息。一组是招聘管理人才,有人事部经理、副总经理、行政助理、总经理助理、车间主任;另外一组是招聘技术工人,有电工、普车工、漆工、电焊工。
    虽然招聘会上的求职者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但不少招聘单位同样对能否招到需求的各类人员表示担忧。
    一用人单位负责招聘的人员坦率地对记者说:劳动力市场归劳动部门管,人才市场归人事部门管,这种划分造成了“两张皮”现象,不仅使招聘成本上升,而且人为把求职者分为三六九等。求职者期望更多选择空间
    记者采访发现,人才市场虽然也招普通技术工人,但是条件相对苛刻,许多岗位对学历都有要求,一般至少是大专。家住北京大兴的小吴,是第一次来人才市场找工作,几年前他在一家私营工厂做工,自学电工技能,成为厂里的维修能手。后来厂子倒闭了,他觉得凭借自己熟练的技能,找一份工作不会很难,但人才市场的学历高门槛,让他很失望。
    实际上,学历高门槛仅仅是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区别之一。小吴打算去劳动力市场再看看,相对而言,那里的门槛会略低一些,但是用人单位支付的薪酬水平也较低。他告诉记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招人时常常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供需双方地位不平等现象十分普遍,劳动者维权也比较困难。他希望占人力资源市场份额很大的劳动力市场能够实行更加规范化的管理。
    去年专科毕业的李亚雄,同样提出了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希望。他对目前找一份工作要跑好几个招聘市场感到疲惫不堪。他说,“有很多人像我一样,他们既能胜任技术岗位,又有能力担当管理人员,统一的市场可以让我们有更多选择和比较的空间。”

人为划分不符合市场化运作规律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生导师程延园教授认为,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现状不是自然形成的,是人为地在管理和运作上将它割裂开。而事实上,劳动力市场也有人才。统一人力资源市场从总体上来说必然是件好事,涉及的岗位种类更多,求职者的选择余地也更大。真正的人力资源市场应是一个包罗各种岗位和人才的大舞台,实行统一的市场化管理才是实至名归。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常凯博士也认为,统一是应该的,这种由于管理部门不同而人为划分的不同市场,不符合市场化的运作规律。《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现行法律本来就是一个标准,但是目前人力资源市场却明显存在着标准不一致的现象。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作为供需双方,只涉及有不同层次的需求,但人力资源市场应该是统一的,至少应该统一标准。
    随着管理机构的合并,两个市场的统一已是大势所趋,只是时间的问题。但是长期的分裂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差距。北京浩华电器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刘卫东认为,高级人才和普通劳动力的身份差距、学历高低、素质水平等等都将成为市场统一的阻碍因素。工人的比重远远大于高技能和管理人才的比重,普通技术工人的流动性较大等诸多不稳定因素,也会成为市场统一管理后用人单位担心的新问题。
    常凯所长认为,将来可能会在统一管理下形成分层次的人力资源市场。一方面,用人单位要消除用人歧视;另一方面,劳动者还需提高自身素质。但总而言之,减少人为因素,规范用人市场,促进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回归,会更符合今后的发展实际。
   

祝各位早日实现职业生涯的辉煌!
2008-04-19 21:59:36IP:保密
admin
等级:HR经理
权限:管理员
积分:1696
金钱:1563
声望:878
经验:878
发帖数:605
注册时间:2007年4月2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25楼

常凯谈劳动合同法:很多说法都在混淆概念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7日 17:23 《新财经》

  文/本刊记者 王晓慧

  记者再次电话连线常凯的时候,他刚刚出差回来。此时,已是深夜。

  从约见常凯到采访完成,耗时六天。这些天,他一直在外面飞来飞去,进行各种咨询和调研。电话里,记者可以感觉到他的疲惫。

  《新财经》:《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出现了各种声音。甚至有人说,这部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倒退,您怎么看?

  常凯:这是一个很不负责的说法。有些人说话就是在讲故事。对于一个经济学家来讲,应该用很严格的数据说话,如果涉及法律,那就一定要涉及到具体的法律条文规定,不能凭感觉说话。谈到这个问题,首先,要比较一下现在的法律与过去的法律的区别;其次,了解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法律,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劳动合同法》而言,张五常讲了那么多,哪个条文他也没认真分析过。

  《新财经》:提到用数据说话,这部法主要依据了哪些数据?

  常凯:2005年,全国人大有个调研数据,非公有制企业的合同签订率不到20%,国有企业好一些。《劳动合同法》恰恰就是为了解决非公有制企业的这个问题。即使有20%的签订率,加上拥有事实劳动关系的部分,一年期劳动合同非常普遍,占60%。合同很不规范。合同上的工资数额一般都写的是最低工资,很多合同也不落实。实际上,无合同、合同短期化、合同不规范、合同不落实都是基本情况。这种情况使得整个劳动合同制度形同虚设。《劳动合同法》就是要解决劳动合同制度的推行。而且,劳动合同制度不是近期才制定的,1996年中期已经全面推行。但是,十年推行的结果就是徒有形式。

  《新财经》:劳动合同制度为什么推行不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常凯:从法律方面来看,对于劳动合同实施的法律责任不清晰,合同不签就不签了,工资不给就不给了,成了中国一大特色。主要原因是政府指导思想的问题,为了发展经济,可以牺牲劳动力,可以暂且不谈劳动力问题。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两极分化、分配不公、冲突严重等成了一个基本的社会问题。这种状况会加剧劳资冲突,影响社会稳定。

  其实,《劳动合同法》比起原来的《劳动法》并没有作更严格的实体性规定,只是程序性的,对原来规定的执行更具体化了。比如,不给员工签合同要支付两倍工资,随意解雇工人除了补偿还要赔偿等规定,在过去都没有,主要是在这方面的推动。这怎么能说是倒退呢?恰恰是对过去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一种纠正。

  这个做法与中央政府及十七大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也是老百姓都期盼的东西。因为中国两极分化严重,很多劳动者并没有分享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现在这个法律也不是说要分享这个东西,主要是以前的规定要执行。

  以前,很多非公有制企业在劳动关系调整问题上是法外运行的。有法律,但是没有按照法律运行。现在,《劳动合同法》就是要终止这种法外运行的状态,让劳动关系法制化。它的最基本前提就是建立劳动合同制度。

  《新财经》:对于员工来讲,这些制度的建立的确加大了《劳动合同法》的执行力度。但是,很多专家说农民工并不支持?
 常凯:这些人根本就没有认真和工人聊过这个问题。我天天在企业里跑,对这些非常了解。《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尤其是底层劳动者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他们只是拿农民工说事儿。农民工不愿意签合同?那是有人骗他们,说这对他们没有好处。

  有一次,我在一个总裁学习班讲课,几个老总对我说,“农民工不愿意签合同,我们没有办法。”我说,我来办这个事情。如果我讲完他们不签,我负责。

  《新财经》:我相信您讲完农民工一定会签合同。但是,他们似乎还顾及一个“工作年限十五年”和“跨区域”的问题,如何解决?

  常凯:这根本不是《劳动合同法》规定的,这是我们的社保制度不健全,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推给《劳动合同法》。把很多社会问题都归结到这部法律,是特别不严肃的,这是两个概念。《劳动合同法》恰恰是推动了中国前进,纠正了以前的不健康行为,让劳动关系法制化,让劳资共同发展,达到双赢。

  《新财经》:双赢当然好,可我们采访过的很多企业却说“我们的用人成本增加了”。

  常凯:说对了。按照《劳动合同法》,企业直接的成本增加非常有限,就一条,劳动合同终止、解除,要给予补偿。这是以前法律就规定的。除此之外,企业觉得成本大了、压力大了,是因为他们以前欠账太多,以前就没有按照规定实施。现在新账老账一起算,当然有压力了。

  《新财经》:除了增加了企业成本,很多民营企业都感觉“跟国企等大企业相比,我没有享受到国家的各种待遇,却要担负国家的各种责任,我也是弱者。”您怎么看?

  常凯:这里有个基本的逻辑搞错了。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跟大企业、国企、垄断企业相比是弱者,跟政府比也是弱者。但是,《劳动合同法》说的是中小企业和工人的关系。企业再小,雇10个工人,也是企业。这都是不同的关系。不能把企业之间的关系,政企之间的关系挪到劳动关系上。都是混淆概念,这是常识性的错误。

  《新财经》:既然很多说法都是在混淆概念,那我想知道,《劳动合同法》实施到现在四个月了,为什么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大概什么时候能出来?

  常凯:不知道。这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事情。

  常凯

  《劳动合同法》立法专家组组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1986年,常凯教授开始从事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的教学与研究,是我国劳动关系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

祝各位早日实现职业生涯的辉煌!
2008-04-19 22:03:46IP:保密
admin
等级:HR经理
权限:管理员
积分:1696
金钱:1563
声望:878
经验:878
发帖数:605
注册时间:2007年4月2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26楼

吴春波:绩效管理 促进优胜劣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0日 09:32 新浪财经

  2007年12月26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泰康人寿、《管理@人》杂志共同主办“2008中国人力资源发展论坛暨2007中国人力资源机构和培训师评选颁奖典礼”。新浪财经对此次盛典进行了全程报道。以下为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吴春波的精彩演讲。

  吴春波:非常荣幸有这么个机会,给我的题目是最难讲的一个,优胜劣汰,在新形势下,怎么能既保证我们遵守国家现有的法律,同时又能够增强企业的活力,我讲几个观点,我们中国人很聪明,中国人力资源很优秀,中国人智商很高,中国人也受过苦难,但是为什么优秀的人力资源干不出一流的业绩来,我想核心问题是机制和制度,构造一个机制和制度,比人力资源其他模块更重要,也更关键,但是我们缺的不仅仅是机制和制度,我们缺少土壤和舞台,缺少工具和方法,缺少的是良好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所以我的核心命题是“机制更重要,活力更重要,活下去更重要”。

  如何做到一个机制有活力?我想已经不是什么神秘的话题了,这些话在将近30年前我们就讲过,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员工能进能出,这是真理,也是公理,但问题出在哪?为什么这么有活力的机制在我们企业实现不了?让谁上,让谁下;让谁的工资高,让谁的工资低;让谁进,让谁出,笼统回答让好的,什么叫好?说你好就好,说你不好就不好,所以这个机制永远漂在企业半空。

  实践证明大锅饭是最没有活力的机制了,有活力机制的核心我认为关键是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今天讲的绩效管理体系,如果你的评价体系大锅饭,必然造成分配体系的大锅饭,所以许多企业的工资制度没问题,我们在那上面花很多时间研讨,我们的问题在哪?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肯定是大锅饭,大锅饭肯定没活力,在我们企业中,面临着一个客观现实,任何企业都不是由雷锋组成的,哪个企业也不敢拍胸脯讲我们招的都是东北人,人人都是活雷锋,有烧香的,也有拆庙的,我们家三口人,也有奉献人,也有打工的,也有偷懒的,机制就是改变人的行为和行为改革的力量,所以我们要寻求的是一种好的机制。

  但是在许多企业机制有问题,为什么有问题,干着干着就没劲了,人没有累死的,绝大部分是被机制气死的,被机制气跑的,所以,在这里有一个核心命题,怎样解决我们的机制,也就是说我们要构建一个让奉献者不吃亏的机制,奉献者不吃亏,他愿意继续做奉献者,打工的就会眼红,就会增加自己投入,把自己变成奉献者,偷懒的两个选择,或者把自己变成奉献者,或者离开公司,这样公司就有了一种很重要的观念,不是公正,不是公平,也不是公开,而是正义。一个公司有正义是最重要的,什么叫正义?小人不得志,好人不受气,他愿意留在公司,愿意为公司创造价值,不是画个圈就解决了机制问题,任何机制都靠制度支撑,制度评价人要回答三个问题:定性,这个人属于奉献的,还是属于打工的,还是属于偷懒的,不仅要评价人,还要评价部门,这个部门属于奉献部门,还是属于打工部门,还是属于偷懒部门,第二定量评价,奉献的风险多少,打工的打多少工,偷懒的偷多少懒,第三定期评价。

  另外分配制度,由给人发薪酬,到给事发薪酬,给人发薪酬必然导致大锅饭,你给什么发工资意味着激励什么,工龄、学历、职务是不可能激励的,所以我们应该回报绩效,激励绩效,我们到对绩效进行科学评价,有了这个客观依据,我们的薪酬就好发了,就能换回企业的正义。所以有活力机制的核心是对员工利益的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基本的假设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在所有组织中都可用。只有一个组织不可用,寺庙。

  这里面有个核心问题——企业不同情弱者,弱者由国家同情,要建立丛林法则,就是优胜劣汰、物择天竞、适者生存,对于员工来讲,种下什么收获什么。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代名词,这个是管理大师德鲁克讲的。企业等于产品加服务,企业管理就等于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于绩效管理。这句话是国内一位著名企业家说的。管事评效率,管人评考核,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效率,如果忽视了这块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要大打折扣。一定要把偷懒的人裁掉,不裁掉企业没机制,就像死掉的国有企业一样倒闭了一块裁。

  有几个问题需要企业注意:第一绩效管理责任不清晰,搞所谓360度考核,人人都有评价别人的权力,人人都不对评价结果承担责任;第二考核中的沟通;第三为员工建立考核投诉机制;第四考核结果档次的比例控制;第五绩效考核指标的量化与细化。我们再考紧密地团结在谁周围了,怎么叫紧密,怎么叫不紧密,许多企业的考核指标有问题,没有走上量化和细化,因为我们有一堆借口,不好量化。在企业中,只要有工作,只要有职位,只要有职责,任何指标都可以量化。面对新《劳动合同法》,我认为有一点很重要,绩效考核过程中的承诺制和合约制,以免给人留下一些话柄,双方签字,假定一个公司季度考核,四个季度考核都处于末位,为什么不能淘汰,他长期达不到指标要求,为什么不能淘汰,不淘汰是对那些干的好的人的最大不尊敬,是对干的好的人的积极性的巨大打击,一次干不好有理由,一年干不好我想没有任何理由。

  绩效管理体系只是评价体系一个部分,还有职位,确定职位职责很重要,也对他不胜任岗位有客观的依据,当然还有资格和能力的评价,这是一个体系,不是说我们做好绩效管理就完了。

  我引用一个伟大企业家的一段话说明这个问题,题目叫建立一个伟大企业的全部秘密:“如果认为活力曲线是惭愧的,这是错误逻辑得出的结论,是那种弥漫着假慈善的企业文化所能产生的后果。”有人问韦尔奇为什么做那么长时间为什么还那么有活力?韦尔奇说我们还保持着小公司的活力?用电视台的广告就是说,80岁的人20岁心脏,有人问你的活力从哪来?韦尔奇回答活力曲线,20%是优秀的,70%是一般的,10%裁掉了。让一个人呆在一个他不能成长和进步的环境里才是真正的野蛮行径或者假慈悲。做出这样的判断并不容易,而且并不是准确无误的,用中国话讲哪个庙里都有冤死的鬼,你可能会错失几个明星或者出现几次大的事务,但是你造就一支全明星团队的可能性却会大大提高。

  小结一下:对于任何企业来讲,活下去最重要,想活下去不是靠愿望,而是靠实力,企业的实力来自于对人力资源和业务模式的管理能力,先进的内部动力机制是企业生存之本、活力之源,所以我们要回归基本面思考,这句话是富士康老板郭台铭的一句名言。回归基本面,在商言商,下雨打伞,是松下老先生讲他一生经营松下公司的心得体会。回到原点,是2004年我写的一本小册子的书名。

  今天上午主旋律一直是那部法,关于那部法,我想也不可回避,还有几天时间就要实施了,那部法我读的不多,因为专家一直在说别人在误读,那么多领先企业在误读,好象今天上午两位专家的意见也不一致。张五常的话在中人网首页上,北京不能因为这些知识的不足而以新《劳动合同法》左右合约的自由,这新法有机会把改革得大有看头的经济搞垮了。张维迎说,从世界各国的实证研究来看,很多美其名曰保护劳动者的法律,最终给劳动者带来的是伤害。我们要“应对”,我的PPT里原来不叫“应对”,叫规避,看上午形势不太好,我中午回去改成了“应对”,心有不甘,又加一个引号。面对外部挑战和风险,为了机制和活力,企业唯一的理智选择必须应对,应对绝对没有善恶之分,应对的原因是有规避的时间,时间不多了,还有四、五天,应对的前提是法律还有漏洞,应对是基于企业自由裁量的选择,应对是趋利避害的理智决策,应对的条件是有规避的力量。机制更重要,活下去更重要,不能因为我们外部环境的法律条件的变化而忽视我们的机制建设。还有一点需要说,就是我们党的党章改了好多次了,我们国家的宪法也改过好多次了,我想,关于劳动的法律也会修改,问题是你要活到那一天,谢谢!

祝各位早日实现职业生涯的辉煌!
2008-04-20 22:31:56IP:保密
龙啸天
等级:商祺学员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1048
金钱:1324
声望:2167
经验:624
发帖数:688
注册时间:2007年4月9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27楼
顶......
个人信条:自尊、自信、自强
联系人:尹老师
办公电话:0755-83040261
2008-05-09 22:34:37IP:保密
楚天
等级:HR副经理
权限:管理员
积分:548
金钱:263
声望:210
经验:210
发帖数:443
注册时间:2007年4月7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28楼

关于华为的好文章

核心提示:胡新宇事件后,华为加大了对加班加点的约束,员工需要加班,必须得到批准。而且员工如果晚上进入公司加班,必须登记。

·目前,华为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新员工入职后,首先要在华为大学进行一个星期的入职培训。为强化华为文化,新员工到华为6点半起来跑操,迟到要扣分,而且还要扣同宿舍员工的分。

·新员工看电影也是有讲究的,华为指定的包括《被告山杠爷》这种激发人们对威权治理进行反思的电影。

·胡新宇事件后,华为加大了对加班加点的约束,员工需要加班,必须得到批准。而且员工如果晚上进入公司加班,必须登记。

·规定不准在公司过夜规定不准在公司过夜

·任正非:华为是一群从青纱帐里出来的土八路,还习惯于埋个地雷、端个炮楼的工作方法。

□谢鹏

2006年5月28日晚,25岁的胡新宇因病毒性脑炎被诊断死亡。胡新宇2005年硕士毕业后进入深圳华为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在4月底住进医院以前,他经常在公司加班加点,打地铺过夜。多天的抢救没能挽回这位劳累的工程师年轻的生命。

由于早期的管理体系不完善,加上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大,华为创业时期,员工经常需要加班加点。新员工报到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公司的小卖部去买垫子。1997年之前,这一行为在华为十分盛行。

胡新宇事件发生后,一时间,对于这种一直激励着华为人的“床垫文化”,外界颇多责难。但华为新闻负责人对《商务周刊》表示,早在2000年之后,华为员工就基本抛弃了垫子的加班功能,“垫子的功能已经变成午休了”。由于深圳四季都比较热,按照华为中午12点吃饭14点上班的规定,华为员工基本是利用垫子来进行午休。因此,华为最安静的时候除了晚上就是中午。胡新宇事件后,华为加大了对加班加点的约束,员工需要加班,必须得到批准。而且员工如果晚上进入公司加班,必须登记。

实际上,现在的华为文化已经很难简单被一种文化所囊括。在华为自己看来,华为的核心是艰苦奋斗,而比如床垫文化、狼文化等词语都是外界强加的概念。

《华为基本法》出笼

外界关于华为文化的最著名论断是——狼文化。

狼文化一直存在于华为早期创业阶段,只是没有被提炼出来。在华为内部,任正非对狼文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系统阐述,是1990年代初期任正非与美国某著名咨询公司女高管的一次会谈。

“那天整个是谈动物。任总说跨国公司是大象,华为是老鼠。华为打不过大象,但是要有狼的精神,要有敏锐的嗅觉、强烈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和牺牲精神。”吴春波对《商务周刊》回忆说。

已经在华为待了11年的吴春波是《华为基本法》的起草人之一。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教授,目前担任华为公司高级顾问的他每年要在华为工作100天。

作为上述会谈的会议记录者,吴春波将会议纪要的题目整理成《建立一个适合狼生存的机制》,后来改成了《建立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机制》。他解释到:“任总对狼文化讲的不多,华为还是比较反感狼文化的提法。”

但后来狼文化还是贯穿到华为内部了。华为市场部甚至提出一个“狼狈计划”——狼狈一片,一线的是狼,其他职工是狈,提供相应的资源,一线和二线紧密配合。

在吴春波看来,任正非不喜欢给华为贴上一个鲜明的标签,至少任正非不想将华为的文化简单的归结为“狼性文化”。当时尚处在创业初级阶段的任正非,已经在艰苦中低头赶路了好几年,很想对华为过去的小胜和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一个阶段性总结,但却一直处在“混沌”之中,直到《华为基本法》的酝酿和出台。

对于《华为基本法》应该是一部什么文件,一开始任正非自己也没有想明白,只是觉得华为这时已经需要一个类似于《香港基本法》的东西。

这个模糊的想法一开始是交给总裁办去做,总裁办把华为的主要文件,比如薪酬制度等放在一个夹子里再加一个封面,贴上一个条,上面写着《华为基本法》,交到任正非面前。但任正非说:“这不是我要的基本法。”总裁办主任问道:“那你要什么基本法?”任正非回答说:“我要知道还用你来做吗?我自己就干了。”

当时吴春波等人正在给华为市场部做考核项目,于是任正非决定“让几个人大的教授试试”。一开始吴春波也不知道任正非要的是什么,经过一天的讨论,只形成两点共识:一,基本法不是法,不能够写成法律;二,基本法怎么去起草,教授们基本上也没办法。

为此,任正非第一次敞开心扉,从个人经历等方面与起草者谈了整整三天,基本法总算破题了——华为要走出混沌,必须弄清楚三个问题:第一,华为为什么成功?第二,支撑华为成功的要素是什么?三,华为要取得更大的成功还需要哪些要素?而这一破题的结果,在无意识中已经接近了德鲁克提出的做一个企业的三个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吴春波认为,《华为基本法》的起草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重要的事情不着急。三年起草,是一个灌输、认同和信仰的过程。通过这三年的不断折腾,每条大家都已经烂熟了,如果三个月拿出来,恐怕就是另外一个结果。”在他看来,《华为基本法》可以与1787年长达160多天的美国宪法的起草过程相媲美——是一次伟大的妥协。

1997年3月27日,历时三年八易其稿、103条的《华为基本法》最后一次审稿。至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部企业宪章或者说企业管理大纲正式诞生。华为和任正非完成了一次自我超越,走出了混沌。

以高绩效为核心的竹笋文化

《华为基本法》中充斥着大量以“我们要”为开头的条款。华为后来在市场竞争中所创造的“100:1的人海战术”、“不计成本——不敢花钱的干部不是好干部”、“把客户震撼,把合同给我”、“价格进攻——击杀对手”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等市场策略,无不体现了《华为基本法》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假设观,强调“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我要怎样去求生存、我要怎样干掉竞争对手”。

“过去华为讲奉献,讲床垫文化,讲营销,讲狼文化,讲内部,讲服务文化,所有的这些表现,最后都会找到一个企业文化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高绩效文化。”吴春波说。

从企业史上来说,高绩效文化来源于IBM。

1993年,这家超大型企业因为机构臃肿和孤立封闭的企业文化而变得步履蹒跚,亏损高达160亿美元,正面临着被拆分的危险,媒体将其描述为“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坟墓”。

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众多职业经理人们都不敢接手,没有人能够有自信教会这头大象跳舞。最终,不懂技术懂管理的郭士纳接过了这个烫手山芋。

郭士纳后来回忆为什么有胆量接手IBM时说:“高科技企业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 流程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郭士纳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改造IBM的流程,着重强化IBM的管理,而不再把目光集中放在经营上。过去IBM的流程是封闭的,郭士纳大胆地将IBM的流程和组织结构以客户导向为原则进行再造。流程的管理带来了IBM文化的变化,郭士纳成功地将老沃森父子创造的IBM家庭文化改造成了高绩效文化。

实际上,不论是华为还是其他国内企业,其早期的成功都得益于这种蓝血绩效文化,即绩效是硬道理,为了绩效可以采用各种手段。当年的蓝血绩效文化让华为的业绩迅速提升,对当年身无分文的华为年轻创业者来说,也起到了强力的驱动作用。

在华为,文化口号非常多,如“胜者举杯相庆,败者拼死相救”;“狭路相逢勇者胜”;“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吴春波说:“每一种文化就好比一个墙角,都有一个墙面,对着的都是高绩效,高绩效能够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给客户带来价值,给企业带来利润,给员工带来好处。”

对于华为研发流程体系的再造,《华为基本法》并没有涉及。但这并不影响华为后来学习IBM通过流程再造来对文化进行重塑——引进IBM的IPD研发模式。华为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和精力,建立起这套模型,将整个公司的成本几乎都折算到了各个产品线上,所有的工作都围绕一个核心——高绩效。在2004年华为干部大会上,任正非正式提出注重人均效率的概念。

文化洗脑的新挑战

在华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对员工进行文化洗脑。这也是把华为的理念贯穿到所有员工行为中的保障。尤其是现在,华为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80后”一代成为员工的主要群体。对于华为来说,如何教育“这帮没有受过严格的职业素养训练,职业化水平偏低,个人价值观非常强的独生子女”,成为一个新的难题。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表示自己在海尔只干两件事情,一个是设计师,一个是牧师。杰克·韦尔奇也表示,企业文化就是洗脑,就是让员工逐渐把自己的思想交给企业来管理。《基业长青》里谈到企业文化时也写道:“企业文化是宗教般的虔诚文化。”

但作为一个生产型企业,海尔有流水线拉住人,员工的流动性再大都不至于造成太大问题,而这对于技术型企业的华为来说却很可能是致命的。

目前,华为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新员工入职后,首先要在华为大学进行一个星期的入职培训。为强化华为文化,新员工到华为6点半起来跑操,迟到要扣分,而且还要扣同宿舍员工的分。

“这不是不人道,是培养团队精神,不能让新员工像在大学一样各自为政。否则,华为一年进来1.5万毕业生,如果全是自由散漫的乌合之众,华为原有的文化就要被稀释掉。”吴春波解释说,“文化的作用既可以稀释,也可以强化。如果这个文化是很有强势的文化,谁进来后都这么做,你不这样做不好意思。”

新员工的文化课程有4门,每门都很厚,包括各种文章和案例,有专门老师教授。每个新员工到华为都要配一个导师,导师就是老员工,给新员工讲文化,讲传统,讲流程,解决思想问题和业务问题。华为对导师有严格的奖惩措施,新员工出了问题要追究导师的责任。新员工看电影也是有讲究的,华为指定的包括《被告山杠爷》这种激发人们对威权治理进行反思的电影。

在经历华为大学这一入职的前期阶段,新员工到了各部门也要适应不同的文化。比如,研发部门是“板凳要坐十年冷”,营销部门是欢迎“狼性十足”的员工,路由器产品部门的文化则是“做世界一流的路由器”,生产部门的文化是“质量是我们的自尊心”。但所有这些文化,就好比竹笋的每一层,其包围的核心仍然是高绩效。

吴春波回忆到:“华为新员工每年都跟老板有对话,一开始什么都问,问题都很可怕,但是过几天这帮人就不敢问这些问题了。这跟美国那些标榜自由民主的人到了西点军校就变规矩了是一回事。”

跨文化管理

在规划《华为基本法》时,任正非就明确提出,要把华为做成一家国际化公司。与此同时,华为的国际化行动也跌跌撞撞地开始了。2000年,华为真正大范围走出国门。但是,在国内推行成功的华为文化,能否和华为的业务一起走向世界,就又成为一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只有10来年历史的中国企业来说,由于缺乏对国际商业规则,尤其是商业文化的理解,造成了不少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2006年7—8月发生在韩国平泽的双龙罢工事件,让上汽集团这家在国内业务正如日中天的汽车公司,刚刚走出去就面临文化软实力缺乏的当头棒喝。而在国际市场闯荡多年的首钢也未能免俗。首钢在国内讲主人公文化,中国人没听进去,秘鲁人却较真起来。2004年6月,首钢邀请被收购的秘鲁铁矿公司工会代表到北京访问。但未料到的是,其工会领导人一返回秘鲁,就要求按社会主义企业的模式给秘方员工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居住和免费水电,并为此举行全体罢工。

“华为在欧美国家是要适应,比如到德国,中国人守时的概念很弱,会议一开就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到非洲国家是要改造,非洲员工比较散漫。”在吴春波看来,华为在国际化上遇到的一些文化冲撞,是个人的冲突,而不是组织的冲突,是可以通过相互理解和相互沟通来解决的。

他认为,在跨国经营和管理中,文化产生的阻力和价值短期来看并不大,因为“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是有差别的,但商业文化是趋同的”。

华为新闻负责人也坦承,华为对于跨文化管理并没有做过多的思考。在华为内部,只是任正非提出过一句名言:“你到别人家做客,就不能抠脚丫子。”

华为也有意识地将文化灌注到在海外的公司。在设立海外代表处的时候,华为特意挑选华为性格明显的员工派驻过去担任负责人,让这些负责人起到“播种机和宣传队”的作用。比如华为压强原则,讲究集中优势兵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擅长的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在战略上是以十当一,杀鸡用牛刀,一旦认准就大力去做。华为文化强大的执行能力,从其曾在短短1年就在国外建立了32个代表处的速度可见一斑。

“海外早期员工都是华为的人,就像一个女人嫁入一个大家庭,你得顺着这个家庭的文化来,所以即使后来的海外人员比华为的人多,文化还是华为的。”吴春波说。

2005年,华为的海外市场业务收入占全年销售收入的58%,首次超过国内市场。2006年,华为设定的目标是,年销售额增长32%,从2005年的59亿美元提高到78亿美元,其中海外市场收入将占60%以上。

在华为大学门口,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这或许就是华为能够走到今天,最终摆脱一味追求鲜明企业文化的陷阱的原因。

祝各位早日实现职业生涯的辉煌!
2008-06-04 10:38:25IP:保密
楚天
等级:HR副经理
权限:管理员
积分:548
金钱:263
声望:210
经验:210
发帖数:443
注册时间:2007年4月7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29楼
成长企业与职业经理

    非常容幸,探讨一下职业经理人的问题,说句心里话,我对这个问题研究不够,对这方面没有什么太深入的了解,我的专长是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主要是管人,那么关于职业经理人,他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实际上摆在中国企业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就是关于职业经理人,引进也好还是不引进好,引进以后怎么办,这也是很现实的问题,而且现在现实的问题又成为一个理论的问题,一旦任何问题成为理论的问题,就变得复杂了,所以我今天就是一点思考,非常零散,也不系统,在这我想提一点观点:

  首先第一点什么是职业经理人?我们怎么样理解职业经理人?这个词我想关于理论探讨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把概念搞清楚,如果概念搞不清楚,有时候就会做的五花八门,比如说企业中的企业文化,现在已经搞成文化,比如说核心竞争力的问题,现在很多企业还没有搞清楚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就在提升,最后不知道提升什么东西,关于职业经理人,我想职业经理人首先是一个群体,作为这个群体,他是一个稀缺资源,稀缺资源最重要的特点,职业经理人是以企业经营管理为终身职业的群体,对于这帮人我们怎么看待,我们为什么要引进职业经理人,实际上我们重视的是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指他的经营和管理能力。第三职业经理人他是一个非常稀缺的资源,稀缺就是他必须得有职业精神。什么叫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我理解就是有严格的自律,第二是职业道德,我们不用讲了,职业经理人必须有道德,没有道德的职业经理人是不可靠的。第三是职业素养,这些素养包括基本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然后就是职业能力。

  怎样理解职业经理人?这是一个老总的话,他把职业经理人定义为八个字,就是以此为生,精于此道,就是职业杀手,靠自己的本事赚钱、发展、提高,这就是职业经理人,职业杀手有什么特点,第一就是靠本事活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能够很职业的解决问题,老板说你把谁给我宰了,保证按期、按质、按量把人头提来,有任务的时候按质、按量去完成任务,没有任务的时候就苦练内功;有一本书叫致吉亚的信,用一个小时就写完了,结果成为世界第六大畅销书,第一是圣经,第二是毛主席语录,第六本书就是这本书。如果找不到人,买不到枪,有了枪没有子弹,什么都有了,又不干了,老板一着急,你躲开我来做,我们怎么理解职业经理人,我们要职业经理人干什么,就是要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我们为什么引进职业经理人?因为他们比我们更职业,否则我们要他们干什么,他们比我们还不职业,我们为什么要职业经理人,因此引进职业经理人有一个观点,我认为最关键和最核心的问题,我们引进职业经理人就是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现在很多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不规范、不合理和不与世界接轨的,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我想有一个基本的观念支持我们,没有与世界领先企业接轨的企业制度,就不可能产生世界级企业,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成为世界级的企业,很关键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必须要有世界级企业的企业制度,因此从这一点讲,我反对企业搞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是没有生存的实际意义的,因为过去我们企业实践已经证明,许许多多中国特色的企业都完了,要成为世界级企业,必须和世界级企业接轨。我想说一句不太负责任的话,中国企业家不懂企业,很重要一点,南巡讲话以后我们才开始知道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我们才知道什么是市场经济,也就是说中国企业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制度,仅仅才十年的时间,而资本家搞了三百多年了,这三百年的历史发展,实际上已经使他们最早的了解了企业的规律,内在性的规律,因此从这一点上讲,我们再不要做那些带有中国特色的为自己找借口的东西了,过去我们改革,我们也看了企业的改革,一改革就试点,一试点就成功,一成功就推广,一推广就失败。我们过去改革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因为它一直寻求一些借口,为自己把这些借口升华为中国特色,所以不要搞那些毫无疑义的所谓制度创新,因为什么?我们创新了半天,资本家早玩过,因此事实求是中国企业的最高经营原则,因为企业的规律掌握在资本家手里,资本家在企业是最实事求是,我们对待职业经理人这个问题也必须是这样,我想这是作为我们共同的原则。

  接下来在现代企业中,职业经理人是共同的,普通的和具有实践意义的现象,那么引进职业经理人是早晚的事,这里面可能由于讨论或者说一些思考是必要的,但是和规律接轨,和世界一流企业接轨,那么我们看看,欧美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里面一个重要的角色是职业经理人,正因为这一个变革,实际上造就了欧美企业现代企业制度下大速的增长,因此在这里面没有讨论的价值,引进职业经理人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早引进早收益,晚引进晚收益,这是一个现实,中国的企业要走进去,要壮大,要做大,别人走的路我们早晚得路,因为走捷径可能带来一些成功,但是不能永远成功。

  引进职业经理人第二个目的就是提高中国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那么我们中国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不高,这是一个客观现实,对于中国企业的一些普遍现象,这些归纳不一定对,我们在中国企业经营过程中,我想有这么几个特点,重视经营,轻视管理,对赚钱中国企业达到痴迷的程度,但是对管理的程度远远不足。第二重理念,轻制度,我们理念非常先进,和国外的理念没有差别,非常接近,而且有些企业已经超越国外的企业理念,但是企业内部的制度,企业内部各种现代制度的建立还是很落后的;第三重改革,轻改进,我们在改革有一种狂热,企业是不是改革,但是在改进上很麻烦,企业轰轰烈烈的改革,但是改完以后,往往是原地徘徊,在企业要少点改革,多点改良,竞争对手不改革,我们轰轰烈烈改革是耽误时间的,改革不能成为企业的永恒主题,企业家是不改革的,他们是变革,变革和改革不是一回事,针对我们的目标每一天的改进,这个改进累计起来,比改革还厉害,所以我讲应该更多的是改良。第四重效益,轻效率,这和第一个问题很有联系,我们更多把精力放在效益上,但是产生一个很重要的对立现象,我们往往追求短期效益,但是我们的效益不能支撑效率,所以我们追求的效益,也是牺牲效率的方法。再就是重结果,轻方法,在结果我们做了很多,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我们对方法的引进太少太少,比如说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人力资源的评价体系上,国外有很多成熟的地方,比如说EVA,比如说标杆法,比如说平衡积分卡,这些方法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在企业成为常用方法,但是在我们企业有多少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比较少?原因在于我们过于看重结果,而缺少取得这些结果的方法;再就是重整体,轻细节,我们中国人的智慧足以把握整体,但是在细节上,管理是细节,管理不是轰轰烈烈,管理是平平淡淡,那么每一个细节的改变,都会带来效率的提高,而效率的提高会支撑效益的发展,所以看一个企业的管理有没有效,就是看细节,如果细节没有做好,管理就不能做好。

  另外就是中国不缺少把事做正确的优秀的企业家,中国的企业家非常优秀,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企业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中国人的经营理念,我经常看我们当代经理人这本杂志,我看我们许多企业家的经营理念不比比尔盖茨差,起码站在一个层次上地但是中国缺少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做事的职业经理人,我们后面管理、制度、改进、效率、方法和细节靠职业经理人做,前面靠企业家来做,靠所有者来做,那么这一块要扬长避短,扬长就是我们的长在前面,我们的短在后面,我们管理水平第一很重要的,我们缺乏职业高手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或者讲我们的企业家没有时间,没有耐心,没有精力坐下来做后面这些问题,既然我们做不了,道理很简单,交给那些擅长做这些事的人做,我想这就是我们引进职业经理人的第二个理由。

  第三个理由,我们引进职业经理人实际上就是要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营效益,中国企业刚才讲了非常优秀,我们看到许多成长型企业高速的发展,这是中国企业的未来,但是我们也会看到一个很重要的现实,我们中国企业在创新上,在技术上,在人才上,在企业家上,是非常优秀的,但是有一个点,我们和国外企业没法比,哪个企业也不敢理直气壮的说我和国外可以抗衡的,什么指标?人均效率。中国企业人均效率低是普遍的现象,在座的老总可以反思我们的人均效率是多少,跟国外比是很低的,华为98年人均效率,微软是1,它是8.8,它和领先的企业还差2.5倍,华为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有哪家企业说我的人均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所以提高人均效率是我们经营的关键,因为没有效率的支撑,效益不能产生,而效率低的一个原因就是管理水平低下,正因为管理水平地下,所以造成人均效率低,因为效率既支撑效率,也支撑你的竞争能力。随着时间的普遍化,随着利润水平的普遍化,随着利润水平的下降,随着暴利时代的下滑,就是管理,管理出效益,经营出效益,所以我理解的经营管理就是高效率的提升效益,这就是经营管理的全面,而管理就是要解决效率问题,所以管理就是和低效率做斗争。

  管理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只有管理形成核心竞争力,能够支撑我们的高效,从而支撑我们的高效益。所以我们可以看见一个现实,管理在中国企业相当长时期是一个短木板,企业讲的是均衡,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最短的木板,管理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相当长时间一个制约因素,一个瓶颈,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中国成长企业要成为一个长期的可持续成长的一个企业,管理是一个关,管理是一大关,我们能否走过这一关,直接定我们成长企业未来的命运,因此从这一点讲该到了强化中国企业内部管理时期了,因此谁来解决管理问题?所以我理解职业经理人更多不是解决经营问题,经营问题有董事会,有老板决策,我们赚谁的钱,我们如何赚钱,这些大政方针是经营问题,而内在问题是管理,这些管理问题要由谁管理?是职业经理,这也是我们选拔职业经理第三个理由,通过职业经理人来解决我们企业管理的问题,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强化我们的管理,然后来强化我们的人均效率,来形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我觉得这是我们聘请职业经理人的一个关键。

  另外中国有很多家族企业,一说到职业经理人,和家族企业直接相关,那么我认为如果讲我们聘请职业经理人的理由,第四个理由就是要突破家族企业这个硬硬的外壳,但是这一块我没好意思写,不太敢写,中国什么样的企业聘请职业经理人,到了最关键、最紧要的时期,应该是家族企业,那么家族企业和一般性企业,可能更有自己的特殊性,那么在这就有一个问题,就是职业经理人来提升我们的管理,来改善我们法人治理结构,这可能也是一个关键。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关于家族企业,题目叫做家族是家族,企业是企业,关键是所有权,家族并不坏,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有97%都是家族企业,尤其日本企业更多,家族企业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家族企业要解决一所个有权的问题。我曾经参加一个企业的咨询,这是标准的家族企业,四大家族,我让他画一个联络图,四个家族,一个家族控制市场,一个家族控制技术,一个家族控制企业,一个家族控制酒店,如果不撬开这个壳,就会成为企业成长的障碍,因此引进职业经理人就是解决企业的管理问题,所以我理解职业经理人是职业管理者,而不是一个什么都能干的经营者,主要是解决管理问题,因为现实,中国企业最大的问题是管理问题。

  那么从国内案例来看,中国职业经理人的生成机制是几种:

  第一种是行政任免式,尤其是国有企业,由上级主管任免,往往是由国资局或者以政府的形式任免。

  第二内部更替式的自然交班;

  第三空降兵式外部引进;

  第四子承父业式家族继承;

  第五内外部替换式以外替内,就是在外部找职业经理人代替原有的。

  我们不太好评价哪种方式好,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理由,到底哪种方式好说不清楚,但是现实有这么五种方式。

  那么关于引进职业经理人,我想第一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最近我也看过一些案例,引进职业经理人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最后我认为引进职业经理人关键在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于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对职业经理人的定位;第二企业所有人和经营者与职业经理人在核心价值观上达到了认同,这很关键,如果这方面不认同是很麻烦的,说白了就是同心同德,而不是同床异梦,这很关键的,在核心价值观认同是引进职业经理人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步骤,如果没有这个步骤,不管引进谁都可能出问题,我们看了许多职业经理人引进的失败,往往是价值观的冲突,很多表面上归结为市场问题、待遇问题的冲突,实际上最后找根源,都在于核心价值观的不一致。为什么这么说?我想有这么几个理由:

  第一是道不同,不与谋;第二孔子讲上下同欲者胜,两个人在一个愿景,一个愿望才能上一条船上,所以职业经理人虽然是娶进家门的媳妇,但是一定要变成一家人,如果不变成一家人,企业战略就是游离;另外引进职业经理人过程比起贤来德更重要,因为许多企业吃了经理人道德风险的亏,那么道德风险有时候我们是不可改变的,我们有时候也没法测评他的道德问题,但是我们在引进过程中,哪怕能力稍微差一些,也要重视他的德,德有时候比贤可能更重要。相互的认同,我想首先对我们企业来讲有一个关键认同,认同职业经理人的人力资本的价值,那么也就是说职业经理人是一种特殊的群体,这种特殊的群体,他本身就是稀有,你再承认他的价值,如果你做为一个员工引进来,作为一个打工者引起来,可能就是对他的价值不认同,而价值不认同往往就是造成企业领导人和职业经理人矛盾的直接导火索,我们说企业家往往是天赋,职业经理人往往也具有天赋的成分,不是任何人可以成为企业家,也不是任何人可以成为职业经理人,那么既然他是一种天赋,就要对他的天赋以充分的尊敬。

  有一个案例,讨论中国企业家怎么产生的,有的学生讲中国企业家是学出来的,我说不可能,因为我也是学管理的,我学了那么多年,我还在教书,国内MBA、EMA那么火,哪一个是企业家,我们搞MBA那么多年,一开始就写上中国企业家的摇篮,摇了那么多年也没有出一个企业家,我认为企业家更多是天赋;也有人企业家是选出来的,哪选出来的;有人说企业家是干出来的,那么多的企业,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家数量那么少,所以问题的答案在问题中,中国的企业家是怎么产生的?企业家是生产出来的。怎么生产?一个伟大的母亲和一个伟大的父亲一次偶然的结合,这就是企业家,企业家更多的就是天赋,我相信后天的因素,接触了那么多的企业家,我感觉企业家的天赋,他的人生阅历,他大脑里的东西才是最关键的,虽然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不是一个档次,但是职业经理人更多的也有天赋的成分,既然是天赋,就要为天赋付出代价,因为他是稀缺资源,所以对职业经理人价值的承认是关键。

  那么你对他的承认在于你对他的回报,你找一个物美价廉,既什么都能干,又给那么低的薪水,不可能,认同是很关键的。再就是引进职业经理人更多的就是劳动契约。问题回到刚才,心理契约比劳动契约更重要,我们要关注心理学,什么是心理学,就是心心相印,自家人的表现,这可能更重要,要有心理的默契,大家在一起是做大一个事业,那么在这,实际上我觉得建立我们和职业经理人的心理学可能更重要,那么心理契约的建立靠什么?靠我们更多的沟通、认同,相互的沟通和相互的认同。

  第二,我们要建立适合职业经理人生存的环境,我们要为职业经理人他在企业展开工作形成良好的环境,所以有时候,我说引进职业经理人是个两难,引进职业经理人相当于引进保姆,你自己的儿女自己都管不好,找个保姆管自己的儿女,这不是开玩笑吗。所以我们给职业经理人充分的授权比较关键,然后给职业经理人开辟良好的生存环境,作为所有者、经营者给职业经理人很多的权力很重要,你不能成为职业经理人坚强的厚矛,那是干不好的,而且职业经理人进入一个新的环境,环境不熟悉,企业环境有问题的情况下,很容易建立一些矛盾的漩涡,所以把职业经理人能够送上马,能够送上一程还是很关键的。

  我再说一点就是GE,GE强调的还是价值观,GE对业绩和价值观之间的取舍,我们看得很明确,在第四象限,当管理者他的业绩非常好的时候,但是价值观差的时候,这时候要解聘,GE不要这样的人,而我们对职业经理人,往往注重是他的业绩,而不是价值观,所以我想通过这个案例说明一下,当然我们能够聘到超级职业经理人更好,但是作为先决条件,重德可能更重要一些。

  另外我想讲一个观点就是我们引进职业经理人,引进重要,但是以制度来管理他更重要,引进职业经理人并不是说我们放任自流,我们不管他了,对于职业经理人也要管理,这是我们企业家,我们企业所有者和企业经营者的不可推卸的义务,我不是说责任,什么叫义务?义务就是你愿意干,不愿意干都必须干的事。比如说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你不管喜欢拿还是不喜欢拿,都得拿,这就是义务,所以我们必须强调职业经理人的管理,引进来就要管理。

  怎么管理?第一要建立职业经理人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就有约束机制,我对你干的结果进行评价;

  第二建立对职业经理人的经营业绩激励体系。我们企业现在有一个现象,过多强调激励,而忽视了约束,没有激励的约束是很可怕的,我们要以评价为前提,进行有效的激励,所以我的观点是必须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机制比职业经理人的经营业绩评价机制更为重要,你希望他带来一大堆机制他带不来,你没有评价约束机制,他说他的道理,你说你的理由,他说一大堆达不到的理由,你的理由是出了这么大的价钱的基础上达不到,所以没有约束的激励是放任自流

  我们看微软是如何管理职业经理人的,微软对职业经理人的管理就是铁篦子制度,铁篦子就是铁梳子,以铁篦子梳理,刮掉所有虚浮谬误,招招无情,损皮到肉,铁篦过处常常牺牲几打经理的微软仕途,正是因其严厉,每临SCRUD,微软经理无不兢兢业业尽心准备,得以超生无不以为幸事。这就是微软的铁篦子理论,我们是靠数字说话。

  另外我们看IBM是如何机理郭士纳的,IBM对郭士纳激励很大,但是有约束机制的,就是长期业绩激励计划,激励最高管理层为实现长远财务目标而给予的激励与奖励,根据三年的业绩,以累计的每股盈利和现金流量来衡量,满三年达到约定条件,奖励一半现金,剩下的转为受限股,两年后兑现。而且强制最高管理层拥有相当于一到四倍的年薪的股票,郭士纳一到IBM,必须拿相当于年薪1到4倍的钱买股票,这就是激励也是约束,所以怎么实现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紧密联系是激励职业经理人的关键,我们光光是激励不行,让职业经理人感觉忘乎所以,不断要价,企业总有烦的时候,所以就分家了,所以我们强化激励的时候,更要强化约束。

引进职业经理人的风险,我们有可引进的职业经理人吗?这个问题就是风险,有,但是很少,我们职业经理人是稀缺资源;第二职业经理人不职业怎么办?第三高薪的外部职业经理人与低薪的内部管理者的矛盾如何解决?这是现实的问题,给你土生土长的管理者很低的年薪,给那些外来的职业经理人很高的年薪,不公平,另外就是职业经理人的流失风险非常大,职业经理人天生的流动性我们如何防范。职业经理人道德风险如何防范,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先讲到这,因为时间关系,还要进行讨论,有一些相关问题,我们还可以直接沟通,谢谢大家!

 我把我最后的观点我打出来,我认为对职业经理人,对企业很难,成功不可复制,包括赵总,他在引进职业经理人出现的一些问题,包括他的一些挫折,实际上说明了许多企业是不可复制的,因此我认为跟着感觉走,跟秦总的观点是类似的,人的自我判断是很重要的,并不是到理念。第二场做企业很简单,成长也是有规则的,就是托尔斯泰所所说的,幸福的家庭是幸福的,在这里企业要跟着规律走,不要把理论的问题放下去,所以我最后的观点是成长是硬道理,活下去更是硬道理,只要能活下去都是有道理的,谢谢大家!主持人:

 (在“中国成长企业CEO峰会暨中国成长企业100强评选活动”演讲纪录稿)

祝各位早日实现职业生涯的辉煌!
2008-06-04 10:39:54IP:保密
楚天
等级:HR副经理
权限:管理员
积分:548
金钱:263
声望:210
经验:210
发帖数:443
注册时间:2007年4月7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30楼
几条船
收藏 | 分类: 责任田---联产计酬 | 查看: 9 | 评论(0)

年底岁末,应邀到深圳的一家著名企业之邀,为其中青年管理者培训班授课。两天的课程,与学员相处很好,教学相长,虽然累了些,但当老师的都是“人来疯”—人前猖狂,人后遭殃。

    感慨地是这家企业的培训组织,见所未见。当晚上十余点到达深圳,没有人通知次日的上课时间,上课地点,没有人告诉培训的注意问题,没有人告诉学员的基本情况。幸好以前来过公司,根据印象,找到了培训教室,很自助地开始了上课。

     中午和晚上上过课,没有人告诉中午就餐地点,只好身背电脑,向标准的IT民工一样,在大街上找食。习惯了前呼后拥,确实有点失落。但当老师的有一点本事,内心怒火,表面一片平静,上好课是本分,这也叫职业道德。

     这家企业坐落在海边,建筑很漂亮,是一条船的形状(教室就在二层的一间船舱),建筑的底部是碧波荡漾的一池静水,寓意很丰富---乘风破浪,走向世界,诸如此类。

     但在这条船上的人,是否有感知,在温暖的船舱里是否还感知到激烈的竞争的惊涛骇浪。是否还象温水中的青蛙,享受着这条船带来悠悠意境,头枕着波涛,在睡梦中露出甜蜜的微笑?是否像弯弯的小船上的小阿娇?阿娇摇着船还唱着那古老的歌谣-----

这家企业,无疑是一家好企业,在中国和世界产业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员工如果还沉落于以往的荣耀,手中的旧船票,是否还能登上未来的客船?

想起了另外一条船。

2001年,在随华为任正非总裁去日本访问时,在松下公司,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一条船。

任总在其文章《北国之春》中写道:“有人将企业比作一条船,松下电工就把自己的企业比作是冰海里的一条船。在松下电工,我们看到不论是办公室,还是会议室,或是通道的墙上,随处都能看到一幅张贴画,画上是一条即将撞上冰山的巨轮,下面写着:“能挽救这条船的,唯有你”。其危机意识可见一斑。在华为公司,我们的冬天意识是否那么强烈?是否传递到基层?是否人人行动起来了﹖”。

在另一篇文章中,任总还写道:不要忘了,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

    为了唤醒员工的危机意识,任总可谓不遗余力,甚至在外人看来感觉有点夸张,不断地向员工传达着这样的信息:

    “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华为的危机,以及萎缩、破产是一定会到来的”。

    “唯有惶者才能生存”。

     直到上完课,除了学员,没有见到公司人力资源部一位会喘气的人,或相关的人。上完课,赶快打的,改机票,冲出这家企业,闪,快闪。

     在飞机上,昏昏沉沉,眼前始终晃着几条船:那条在静水中静静地的船,那条叫泰坦尼克的船,松下的那条船,华为的船,还有那条叫吉野号的战船,还有邓世昌的那条船-----

祝各位早日实现职业生涯的辉煌!
2008-06-04 10:40:30IP:保密
helengirl0118
等级:HR专员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41
金钱:41
声望:41
经验:41
发帖数:41
注册时间:2008年4月26日
编辑 删除 引用 第31楼

跟着老师指点的方向走,一定会越来越专的,呵呵:)

2008-06-05 09:12:46IP:保密
 快速回复
  • 支持UBB,HTML标签

  • 高级回复
  • 内容

    操作选项: 加精 解精 奖惩 设专题 设公告 解公告 固顶 总固顶 解固顶 结帖 解结帖 锁帖 解锁 移帖 删帖

    Copyright © 2006-2007 深圳商祺 协作网站: www.txpx.org

    首页 | 关于商祺 | 专家团队 | 企业内训 | 学员风采 | 合作伙伴 | 网站地图

    咨询电话:0755-83749005  83749031  手机:13554885380  13923422840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振华路21号深圳成人教育中心六楼601室
    QQ:645466321、MSN:Jennyzhan3344@hotmail.com
    专业的深圳人力资源管理师、助理人力管理师培训机构